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刘晓波:被中国官方操控的反日风潮 | 首页 |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日经贸关系答记者问 »

星期日, 四月 24, 2005

等待了十年的春天-4月19日以后

张三

4月19日,天涯上有朋友告诉大家,我外交部李肇星部长下午要在人民大会堂为各部委作报告,当然知道这是一件好事,但还没有特别在意。李部长的报告简述,20日才出来;21日,我们才看到了19日的新华社电讯,详细传达了在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我军总政、中共北京市委共同举行的,有3500人参加的这次报告会的精神,不禁一股暖意涌上心头。李部长告诉我们,“二战后,日本政府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在这样高的层次,在这样的正式场合,明确肯定日本政府已经反省历史、已经为侵略历史而道歉,还是第一次,这是我党一贯的实事求是精神的辉煌体现;继4月12日、14日我外交部秦发言人对于抵制日货政府态度的记者询问,以“中日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明确表示反对之后,李部长以更坚定明确的语言告诉我们,“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同日,外交部秦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再次一字不差地强调了李部长的表述:“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这两个“唯一”,和我公安部当日旗帜鲜明的警告,反对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阴谋组织反日活动、“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遥相呼应;和我有关部门关闭一些反日卖国网站的正义行动,互为奥援;和昨天我商务部长薄熙来讲话的新华社通稿,反对抵制日货,是协同作战。各大网站的首页,反对日本入常的签名没有了,妖魔化日本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外交部、公安部的讲话,是关于中日关系的理性分析。从4月10日一句简单而轻率的“责任不在中方”到今天,短短十天时间,变化多大啊。

在与战争时代完全不同的今天,反日就是汉奸、抵制日货就是祸国殃民、造谣传谣是跟FLG穿一条裤子、妖魔化日本形同反党、参加违法反日行动形同反华;必将成为全民共识。一些恬不知耻的家伙,竟然把这样反党反华的动乱,说成是出于“朴素的爱国感情”。“朴素的爱国感情”如果不受健康的理性控制,与“卖国感情”完全等同。1938年纳粹“水晶之夜”的暴行,后来被纳粹政府粉饰为““由民众愤怒引起的突发事件”的,难道不是被洗脑的德国民众的“朴素的爱国感情”?为屠杀犹太人效死的德国纳粹、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匪徒,文革中烧杀掳掠的”革命“小将,就没有足够“朴素的爱国感情”?这样的“朴素的爱国感情”,到底是给所在国带来了福祉,还是灾难?正如张三以前说过的,和平最大的威胁不来自极端本身,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少数;而来自公众对极端的内心认同。中日两国间的问题和矛盾,和其他国际问题一样,只有在理性和平的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

有千千万万不明身份的被洗暴徒参加的反日卖国游行,损害的不仅是中国人造的汽车、中国人开的店铺、不仅仅是中日关系,这从根本上严重损害了我党我国的利益,严重恶化了投资环境、严重损害了我国际形象,受到了国际媒体、包括一向对我友好的欧洲主流媒体的一致谴责。所谓打砸的是坏人特务、其他是好人的说法,非常荒唐可笑。同样是中国,在前殖民地的香港也有成千上万的民众上街反对日本右翼教科书,为什么那里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就是事先,日本驻港领事也没有丝毫担心?

村山首相发表谈话,为侵略历史向亚洲各国人民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已经将近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里,风风雨雨。中日建交时,周恩来总理展望中日共存共荣的明天,引述的鲁迅先生诗“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同样适用于今天。风雨不见得是件坏事,它可以让我们更珍惜晴空。在游行的高峰时间,小泉首相就对媒体笑言,过10年他们就会知道,坚持中日友好多么重要了。

是在听salen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时候,看胡主席和小泉首相的会谈消息的。我们有理由坚信,冬天已经过去。

2005.4.24

-
李外长报告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9/21145694943s.shtml
外交部发言人4月21日谈话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1/20595715364s.shtml
公安部针对游行的谈话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1/17385714946s.shtml
薄部长谈话
http://news.sohu.com/20050422/n225301537.shtml

15:10 发表在 2005反日风潮, 个人文章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