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芦笛:“中国人,我不值得为你献身……” | 首页 | 调查显示反日游行给日企对华业务泼冷水 »

星期一, 六月 06, 2005

日本扶桑社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版节录

张三按:由日本民间组织新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编撰、日本扶桑社出版的平成18年(2006)版日本历史教科书,日本文部科学省于 2005年4月5日审定合格,中方为此提出严正交涉,并由此直接引发中国各地4月仇日狂潮。据统计,该教科书的2001版,在全日本学校中实际应用率为 0.03%。
中方认为该教科书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对此表示愤慨。中国外交部领导成员乔宗淮4月5日当日奉命紧急召见日 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抗议时原文具录:“日本右翼势力蓄意炮制的历史教科书竭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美化侵略,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功。这是对人类正义和 良知的挑衅,是对所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也是对日本青少年思想的毒害。这理所当然要遭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所有亚洲受害国人民的强烈谴责。”
而据法新社6月6日援引日本外相町村孝信当日评论,“如果你读了这些教科书你就会明白,显然它们并没有赞美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教科书不在是右翼的立场上,充其量是中立的,也绝对没有出格”。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负责人八木秀次则说:“我们相信,我们写的中国和满洲是事实。我们正在为日本人民写日本历史,所以这同韩国人、美国人和英国人说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自然的事。”

我们亲眼来看看这个洪水猛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无 论中文还是韩文,都是教科书中,与相关国家有争议部分的译文。在此仅选取中文版中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新排了版,如有误字等一仍其旧。对比英文版,中文 版缺“72 日美关系恶化”、“76 (日本本土)战争时期的生活”、“78 被占领的日本和日本宪法”,关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部分的描述在“78”中,有心人可以对比、翻译一下。

全文见新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官方网页:
英文版 http://www.tsukurukai.com/05_rekisi_text/rekishi_English/English.pdf
中文简体版 http://www.tsukurukai.com/05_rekisi_text/rekishi_Chinese/kantaiji.pdf
中文繁体版 http://www.tsukurukai.com/05_rekisi_text/rekishi_Chinese/hantaiji.pdf
日文版全部 http://www.tsukurukai.com/05_rekisi_text/rekisitext_index.html


-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69 中国的排日运动与协调外交的挫折

中国的排日运动 清亡后的中国处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群雄割据的局面。继孙文之后领导国民党的蒋介石以统一国内为目标,和各地军阀交战。1928年蒋介石在控制住北京之 后,成立了新政府。中国统一的动向,也渐渐影响到了和日本权益所在的满洲,为此日本曾以保护居民为理由,3次出兵山东地方。
随著中国国内统一的进行,排外运动也跟著高涨。中国人对于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优惠的列强十分排斥,除了民族的反感之外,受到以武装革命成功的苏联共产党思想的影响,运动有急进的倾向。对势力日益扩大的日本,除了拒买日本商品之外,也时常出现攻击日本人的的排日运动。
协调外交的挫折 在政党内阁中担任了两次外务大臣的币原喜重郎主张协调外交。协调外交是指一面和英美合作,遵守条约内容;另一方面也支持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也就是对中国的民族情感表示同情及理解的外交政策。
然而,中国的排日运动却仍然无法有效地控制。因此以日本军部为首,开始有人认为对中内政的不干涉政策不足以解决问题,批评币原外交为软弱外交的声音逐渐高涨。

70 满州(九一八)事变

事变前夕的满洲 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租借了辽东半岛南部的关东州,并且从俄国获得南满洲铁路(满铁)的经营权。昭和初期便已经有约20万名以上的日本人住在满州。为了其安全还有关东州及满铁的警备,约有1万名的陆军部队(关东军)屯驻。
关 东军以炸弹暗杀张作霖来强化在满州的支配权,却使得中国人的排日运动更加激烈,不但列车的运行受到妨害,攻击日本人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对日本来说,不但北 有苏联的威胁,国民党的势力也已经逼进南边。于是关东军的一部将校开始策划以军事占领满州来解决问题。满州(九一八)事变与满州国的建国1931年(昭和 6)年9月,关东军在奉天(现沈阳)郊外柳条湖的满铁线路上引爆,并指此为中国的设计,进而占领满铁沿线都市。政府和军部中央原来采取不扩大方针,但在关 东军占领了满州主要地区后,政府在事后追认了(满州事变)。
国民当中,也有民众对于政府的外交政策无法有效解决日本人在满州受到的不法被害,而对此十分不满,因而支持关东军,并捐了许多钱给陆军。1932(昭7)年3月,关东军实现了满州国的建国,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之后即位为满州国皇帝。
世界对满州(九一八)事变的看法 1932年5月15日,主张要以协商解决满州问题的政友会的犬养毅首相被海军青年将校的一团所暗杀(五·一五事件)。到此持续8年的政党内阁时代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首相皆由军人或官僚担任。
以 美国为首的各国谴责挑起满州事变的日本。国际连盟并派遣以英国的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前往满州调查,在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中,承认住在满州的日本人安全及权 益受到威胁,但也劝告日本军撤兵,并且建议满州由国际管理。已经承认满州国的日本政府在1933(昭8)年拒绝了这项劝告,并退出国际连盟。
之后日本与中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日本的重工业在当地投资,满州国也有经济的成长,更有显著的人口从中国流入。然而满州国实际上是由关东军所掌控,境内也发生了抗日运动。

71 日中战争

西安事件 由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相互对立,中国处于内战的状态(国共内战)。
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然而,蒋介石的方针是先打倒国内的共产党势力,再来对付日本。具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把共产党逼到走投无路。
张学良原来是被关东军逐出满州的地方军阀。虽然张学良被蒋介石下令讨伐共产党,然而内心却是赞成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于是在1936年将蒋介石监禁在西安,并且使蒋介石承诺停止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件)。
从卢沟桥事件到日中战争 另一方面,日本军为了要维持满州国及确保资源,在邻接的华北地方另外扶植了亲日的政权,使得中日之间的紧张更加升高。义和团事件之后,根据条约,日本及其 他列强诸国在北京附近驻屯5000兵力。1937(昭和12)年7月7日,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不明人物向正在演习的日本军射击的事件。以此为开端,到 了隔天演变成为与中国军战斗的状态(卢沟桥事件)。原来只是小规模的事件,也曾试图当场解决,之后日本决定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刻发出动员令,开启 了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
同年8月,在外国人权益集中的上海发生的二名日本人将兵被射杀事件,成为中日之间的冲突一发不可收拾的导火线。日本军原来以为只要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便会降伏,于是于12月占领南京。然而蒋介石却迁都到后方的重庆,持续抗战。
第199 页图片说明
这时,日本军造成了中国军民多数的伤亡(南京事件)。此外,此事件的牺牲人数资料受到质疑,并且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至今仍在争论中。

7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粹·德国与欧洲的战争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1933年由纳粹党的希特勒掌握政权,之后一面迫害犹太人,一面用武力收复并扩张领土。德国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后,于 1939年9月闪电进攻波兰,之后和苏联分割占领波兰。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德军进攻西欧拿下巴黎,法国宣怖投降。
日、德、义三国军事同盟的失败 日本看到了德国在欧洲亮眼的成绩。为了保障日本在亚洲的优势,1940(昭和15)年,再加上义大利共同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然而和远在欧洲的两国所缔结的军事同盟不但没有实质上的作用,却反而造成了和支援英国的美国的对立。
1941(昭16)年4月,日本和苏联之间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原本日本期待这两个条约能让美国有所让步,德国却在同年6月进攻苏联,使得日本原来的用意变成泡影。
日本的经济封锁 日本为了获得石油的进口于是和领有印尼的荷兰交涉,却被拒绝。如此一来日本被美.英.中.荷四国经济封锁,又称为「ABCD包围网」。
1941年4月,为了打开恶化的日美关系,在华盛顿举行了日美交涉,但是没有任何进展。
7 月,日本的陆海军进入西贡(现胡志明市),又称为南部法印进驻。西贡是日本南进中重要的军事据点,对此美国感到强烈的危机感,便立刻采取报复,冻结日本在 美国的资产及全面禁止对日的石油输出。8月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召开会谈,并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唱:领土不扩张,国界不变更,民族自决等战争目的。另一方 面,持续中的日美交涉却仍然毫无所获。
11月美国向日本提出了无条件全面自中国、印度支那撤退的强硬要求,日本视此为最后通牒,决意向美国开战(赫尔备忘录)。

74 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

1941(昭和16)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空袭美国在夏威夷真珠港的基地,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这个作战的目的是要击破美国的主力舰队以获得太平洋的制海权。
同一天,日本陆军登陆马来半岛,击破英军并同向新加坡挺进。
日本向英美宣战,并且称之为「自存自卫之战」。日本政府将此战役命名为大东亚战争。德国、义大利也向美国宣战,第二次大战扩大成为日.德.义轴心国与美.英.荷.苏.中同盟国在世界各地的战争。
从新闻听到对美英开战消息的日本国民,大多沈醉在之后从各地传来的战果。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以攻击真珠港先于日本对美国的最后通牒,于是向美国国民宣称这是卑鄙的「偷袭」。
就军事而言日本攻击真珠湾的行动虽然成功,然而却引起了始终反战的美国国民以「勿忘珍珠港」为口号,团结对日战争的结果。
暗转的战局 日本首战的胜利十分亮眼。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日本军以70天攻陷了位在半岛南端新加坡的英军要塞。和同盟国当时尚未整备好也有关系,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然 而在1942(昭和17)年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的连合舰队大败于美国海军,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美国以此展开反击,失去了制海权的日本,不但补给路线被 切断,输送船也接二连三地被美国的潜水艇击沈。日美生产力的差距逐渐表面化。日本军陷入武器·弹药匮乏的苦战,然而日本的将士勇敢奋战。

75 大东亚会议与亚洲各国

扩展到亚洲的独立希望 日本首战的胜利,带给了东南亚及印度人民独立的梦想与希望。如果没有当地人民的协助,日本军在东南亚不可能有势如破竹的进展。更有被日本军俘虏的英国印度人士兵结成印度国民兵,协助日本军进攻印度。不论是印尼或缅甸的军队都是在日本军的指导下组织而成的。
大东亚会议 日本为了要获得亚洲各地区对战争的协助,及表现其团结,于1943(昭和18)年11月,在东京召开了大东亚会议。
会议中发表了和同盟国大西洋宪章对抗的大东亚共同宣言,宣扬各国的自主独立,相互提携相互发展,撤消人种的差别。会议之后,日本以排除欧美势力、建立亚洲人的大东亚共荣圈作为战争更明确的目的。
亚洲各国与日本这个战争使得亚洲各地化成战场,并给当地人民带来莫大的损害及痛苦。
特别是中国的士兵及民众,由于日本军的进攻而牺牲众多。日本在东南亚的各占领地实施军政。当地独立运动的指导者,为了从欧美各国实现独立,而协助日本的军政。
但是,在日本占领区中,强迫学习日文及参拜神社等也引起反抗。此外,日本军对于和同盟军结合的抗日游击队采取严厉的处分,产生了许多包括一般民众的牺牲者。特别是战争未期,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粮食缺乏,当地的人民被迫从事严苛的劳动的情形也时时发生。
日本败战撤退之后,这些殖民地在十数年间相继以自己的力量完成独立,当中也有留在当地参与独立战争的日本士兵。日本往南方的进出,原先是为了获得资源,却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楔机之一。

77 终战外交与日本的败战

从雅尔达到波茨坦 不论是欧洲或者亚洲,战局已经大势抵定。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就同盟国战后的处理,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达举行会谈(雅尔达会议)。
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苏联参战以减轻美国的负担。史达林答应和德国的战争结束后3个月便会加入对日战争,并且要求以日本领的南桦太(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作为代偿,双方并达成共识。
4月,罗斯福突然病逝,副总统的杜鲁门继任总统。同盟军发动进攻,希特勒自杀身亡,柏林变成一片废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7月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美英苏3国领袖聚集,以美英中三国的名义对日本发表结束战争的条件,也就是波茨坦宣言。
原爆投下与苏联的进攻 自从6月冲绳被占领以来,日本政府内召开了多次讨论结束战争的高层会议。日本政府却在不知道苏联已经暗地准备参战的情况下,要求苏联仲介,调停日美两国的战争。
当 波茨坦宣言发表时,铃木贯太郎首相或主要阁僚,著眼于有条件投降而倾向接受。然而,陆军反对,并且主张本土决战。政府于是决定等苏联调停后的回答。就在那 个期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全世界第一颗的原子弹。到此时,日本政府除了立刻结束战争之外别无他路。8日,苏联打破日苏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9 日进攻满州,同一天,美国在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
天皇的决断 9日深夜,召开了昭和天皇出席的御前会议。就是否立刻接受波茨坦宣言进行讨论,赞成与反对的两方意见同数。10日凌晨2点,铃木首相到天皇面前请求决断。 天皇决定立刻投降并且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正午,透过收音机的玉音放送,国民知道了长年战争的结束及日本的战败。这是自明治之来,日本国民第一次尝 到的败战。由于日本的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定在大战中2200万人战亡,3400万人负伤。

 -

12月19日补充:

全部八本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文译文
http://www.je-kaleidoscope.jp/chinese/index.html

23:40 发表在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 | 查看全文 | 评论 (1)

评论

...以保护民众为理由出兵...
您可以尝试被日军“保护”一下,爽快的日军不会吝惜扫射的子弹,如果您运气好还会被抓去731为科学卫生事业做贡献

发表人: 路人C | 星期四, 十一月 13,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