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此存照:关于保钓联合会北京总部被查抄的声明 | 首页 | 德国联邦议会议长:中国应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 »
星期四, 四月 28, 2005
德国主流媒体惊呼:中国原来是这样的国家
张三
看到《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联合采写的、4月15日的头版文章,被冠以“联合国官员惊呼:日本原来是这样的国家”,网上传播甚广,《环球时报》的职业道德水准如何,敬请诸位参观数月前,郑若思网友和张三热情洋溢的推介“强烈要求彻查《环球时报》造谣事件”,此不赘;新华社4月18日的电讯“德国主流媒体批评日本对历史不做真诚反省”,传达了相似的信息。这里,张三无意对这两个报道作任何评价,只是据说,德国是日本的榜样,日本据说是应该“看看人家德国吧”的。德国又是对中国友好的国家,有过民意调查,中国国民印象最好的外国,就是德国了。咱们就不妨确实看一看,在《环球时报》、新华社采编的同时,人家德国的主流媒体,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样本选取时间在2005年4月17日-19日之间,正好是上海4.16“爱国”游行之后。18日出版的德国影响最大周刊《明镜》没有相关文章;三份政商主流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德国《商报》中,《南德意志报》只在18日头版有所报道,以“民众的愤怒”为题,配上CNN那张著名的、一个愤怒小孩向日本领事馆投掷石块的照片,并简短报道:“中日间的紧张关系在周末的上海发展成骚乱,图为一个少年向日本领事馆投掷墨水瓶,续见第八版”;而第八版的一个相关报道以第三者口吻叙述中日双方分歧和互相的指责,看不出媒体立场。所以,这里只着重说一下其它两份报纸。《法兰克福汇报》是德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日报;而《商报》是德国影响力最大的工商类报纸。翻译关键词严格按照原文、包括原文标点符号。括号内为张三根据文意所加。
I.《法兰克福汇报》
-《法兰克福汇报》4月17日-
《法兰克福汇报》4月17日头版刊载了德新社的电讯。标题:“中国:反日示威”, 正文:“北京。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周六再次因为以往的战争进行了反日游行。在日本外长访华的前一天,示威者向日本驻沪领事馆投掷石块、瓶子和鸡蛋。警察没有干预。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对外交负责的国务委员唐家璇要求日本正视战争历史。他认为东京缺乏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席位的道德资格。德新社,另见第12版。”
第12版是政治版。有三篇相关文章:
1. 标题:“士兵的灵魂”,副题:“日本爱国主义的聚集地:靖国神社”,并以“纪念牺牲的战士-以及战犯”为题,配发日本老兵举行仪式纪念、小泉首相前往参拜的照片。文章比较详细而客观地介绍了靖国神社的由来、中韩的抗议,也说到了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对南京大屠杀的解释。文章告诉读者,每年800万的靖国神社参拜者是为了怀念朋友和先辈而不是为了尊崇而来;靖国神社的存在不代表日本公众意见;官式参拜靖国神社的主要动机,是在军事失败以后,证明日本自身价值的存在。
2. 标题:“中国年轻人的仇恨”,副题:“他们在日本汽车、玩具、动漫伴随下成长。现在他们号召抵制”。配发的照片是一个愤怒喊口号的中国年轻人的特写。文章对在日本巨额投资和产品伴随下成长的中国年轻人对日仇恨感到奇怪;文章说,“毫无疑问,日本在战争时期在中国犯下了罪行。首相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和新的掩盖历史的教科书,也当然不能让邻国感到高兴”,虽然1995年村山首相为侵略行为进行了道歉,但在中国不管年纪大小、教育程度如何,都不认为日本人真的道歉过了。文章转而说,(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一个连自身历史都不肯正视的国家,实在是令人非常困惑的”。接下来就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诬蔑我党了,关键词:东海石油、日本入常、“民意”、利用、操纵,等等,就不译了。文章结尾提醒中国政府,“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不能过分依靠民族主义,否则会危及自身”。
3. 以中立口吻提供了南京大屠杀的小资料。
“士兵的灵魂”约占半版篇幅;“中国年轻人的仇恨”篇幅为前者的一半;南京大屠杀的小资料约豆腐干大小。
-《法兰克福汇报》4月18日-
1. 头版头条报道:标题:“中国拒绝为损坏而道歉”,副题:“反日游行/东京:重新考虑和中国经济往来”。正文报道了中国周末的各地游行的骚乱情况,兹不录。
2. 头版社论:
标题:意味深长的沉默
作者:无
正文:
中日关系很长时间都没有像现在这么糟糕过。双方都坚持要求对方道歉,而另一方也同样坚决地拒绝。按理讲,这么重要的两个国家吵架,其他国家应该感兴趣并有所表示。但实际上笼罩着的是意味深长的沉默。
中国游行者的民族主义有多么真实,中国领导人关心日本是否直面战争历史就有多么虚假。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冉冉上升的强权本身:强权。为这个展示,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对象。首先对日本的指责没有什么错。尽管日本领导人多次为以天皇的名义二战中在亚洲国家犯下的罪行进行了道歉,但让人觉得这不是真心的,更多的是政治手法。所以中国可以放心,在这点上没有亚洲国家会帮日本人说话。
曾经被日本占领的国家,还能理解这点。但是为什么欧洲国家在这个冲突中这样明显地自我克制,让人无法理解。难道在柏林、巴黎、伦敦的知中人士为了中国的强大而牺牲老盟友日本吗?他们应该考虑一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管日本怎么看待它的过去,即使是亚洲批评日本的,也没有人当真认为,日本可能重新发动侵略战争。但是对于中国,则需要很强的信仰才行(相信中国不会发动侵略)- 想一下台湾的例子吧。尽管北京利用每一个机会声称,中国将通过和平发展达到富强。但是出于大国的强权利益,什么都可能发生。应该警惕这样一个可能随时主动动用武力的国家,不要对之用武器输送进行奖赏。
-《法兰克福汇报》4月19日-
头版长篇评论:
标题:强大的中国 - 虚弱的中国
作者:彼得.施图姆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指责(美利坚)合众国企图围堵中国,这个指责也许是有道理的。很自然,中国政府会尽量避免为这种说法提供理由。在欧洲,人们对于中国强大的反应是基本正面的:成为欧洲产品的广阔市场,中国人本身也可以逐渐走向富裕。中国政治军事力量的增长,在此被容忍、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的伴生现象。
中国政府的态度支持了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显示了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往往在合适的地方,又显示了足够的谦逊。中国政府当然不希望出现不和谐、出现助长阻碍他们发展的声音。大陆对于台湾“同胞”的态度,虽然与这个和平发展的画面不太吻合,但北京认为这是必须坚持的。按照官方说法,台湾是内政问题,所以不管是谁,哪怕在国外,都不能反对,台湾终有一天会和共和国统一的想法。
中国将扮演的角色将在国际舞台上被决定,这里,台湾最多只是一个小配角。中国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超越外交常规的尊重,就好像这个世界没有中国无法运转-虽然这实际上还没有到来。尽管政治经济是互相影响的,但是除了合众国的一些“冷战思维”者,谁当真关心中国领导人做些什么呢?
过去的十天,使得这个问题一下子变得现实起来。人们必须自问,这到底是否符合欧洲的利益,如果现在这样被领导的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导者。所谓的“共产主义”口号,早已经被极端民族主义所代替。这使其邻国的民族主义者,也变得日益极端起来。直到目前,北京每次都能使暴烈的风潮得到宣泄。但是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幽灵已经无法摆脱,是任何一个没有过多浪漫想象的人都知道的。民族主义的声音,在中国民众中显然得到强烈共鸣。被政府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有效挑起的民众情绪一旦失去控制,会迅速危及社会稳定。但是情绪和恐怖(即使在社会稳定后)还会继续存在。谁还可以有效进行干预呢?
对于许多外国政府来说,它们好像愿意尽力支持中国政府(的行动),因为据说,这样才能防止“高压锅”的爆炸。但是那些好心的政府会怎么想,一旦他们发现,中国政府把这客观存在的压力导引向国外?如果这个导引“只是”针对台湾,现实的政治家如联邦总理、法国总统之流,还可以无所谓。但是最近,自发的民众的愤怒被有组织地引向反对日本。现在还不知道,东京会由此作出什么样的战略决策。无论如何,日本不会向命运投降。就像还留在欧洲人记忆中的情形一样,感受身边近邻扩张的强权、还是从远处观望,从而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这里的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欧洲认为,需要钳制中国,这当然是一个错觉。时刻注意本身的利益,就足够了。不管欧洲和合众国有什么样的分歧,它们在东亚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这当然不是说,因为中国做的事情,就要去阻遏它。但是,只要中国还没有在民主体制之下,健康的不信任是必须的。北京不喜欢听这样的讯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世界不是为了顺从强权的意志而存在。其他国家知道这一点,中国也必须明白这一点。必须有欧洲的政治家,把这样的讯息传达给北京。欧洲有足够多的合适人选。欧洲政治家至今为讨好北京而做的,是令人害臊的。在这里,要求取消对华武器禁运,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II. 德国《商报》
-德国《商报》4月17日-
《商报》没有周末版。
-德国《商报》4月18日-
第八版刊登了相关消息,是两篇中日相关文章,属于报道性质:
1. 标题:“日本想把新的安全政策写入宪法”,副题:“议会通过了历史性的修改-女性可以成为皇位继承者”,并配发了日本皇太子夫妇和他们女儿一起读童话书的大幅照片,场面温馨。
2. 标题:“中国拒绝为骚乱道歉”, 副题:“北京平息反日示威风潮”,黑体字标出的重点:“恐惧骚乱:北京的日本商店在橱窗挂上中国国旗”。
第一篇占约半版篇幅并居中,第二篇篇幅约为第一篇的一半。
-德国《商报》4月19日-
该日头版的评论:
标题:一个中国,两个标准
作者:安德列斯.霍夫鲍尔
正文:
三月人代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偶尔会出现愤怒抗议的人,用不了一分钟,就被拖走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完全另外一幅画面:全国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把瓶子、鸡蛋和石头扔向日本机构或者商店。警察部队虽然阻止了发生更大的骚乱,但是没有进行任何干预。一国两制吗?反日抗议活动被一个向内外都在宣示着民族主义的政府容忍了。
在通过了针对台湾的《反分裂国家法》之后,现在又是仇日浪潮。日本回避自身过去历史并且不准备让步,确实是很成问题的。但是,中国显然不是真的针对教科书或者战争历史。那样通过外交途径就足以解决。这更主要是对本地区未来的重新洗牌,和希望在世界政治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
直到目前,中国是很有可能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导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成就。但是通过这样的反日浪潮,北京把自己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这样的抗议活动,有可能爆炸性地发展成为针对其自身的活动。这会动摇中国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会被从中国传来的这些画面吓倒。股市的反应,就表现出了投资者的深切忧虑。
一个被投资国的可靠性,取决于其是否一个法治国家,这从俄罗斯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单单根据这个例子,中国就不应该显示继续显示它的威胁,而是通过进一步的民主改革来巩固它的市场经济成就。如果民族主义骚乱继续下去,大家很快就会忘记这个有着吸引外资口碑的国家的。
III. 张三按:
要知道西方主流媒体的看法,关键不是报道,而是评论,尤其是头版的评论。《法兰克福汇报》、《商报》的头版“评论”,一周也只出现一、两次,而《商报》几乎不做政治评论,所以在4月19日、周二,两报不约而同地同一天在头版拿中国做文章,尤其不同寻常、引人注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所有报道或者评论中间,没有任何地方把日本的战争罪行和纳粹罪行相提并论。倒是在提到中国时,一再使用“民族主义”(Nationalismus)甚至“极端民族主义”这样的概念,而在德语语境中,“民族主义”是最经常和纳粹一起出现的;而提到靖国神社的那一次,使用的却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倾向于正面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us)。在4月25日《解放日报》、《文汇报》社论的前一天,张三就在4.24社论中严正指出:“与战争时代完全不同的今天,反日就是汉奸、抵制日货就是祸国殃民、造谣传谣是跟FLG穿一条裤子、妖魔化日本形同反党、参加违法反日行动形同反华;必将成为全民共识。一些恬不知耻的家伙,竟然把这样反党反华的动乱,说成是出于‘朴素的爱国感情’。‘朴素的爱国感情’如果不受健康的理性控制,与‘卖国感情’完全等同。...和平最大的威胁不来自极端本身,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少数;而来自公众对极端的内心认同。” 反日的汉奸叫嚣,还严重损害了我国际形象,大大助长了已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建议日本拥有核武器,就是一个最新的证明。这在以前,是可以想象的吗?CNN、《华尔街时报》这样据说戴着美国有色眼镜的报道且不去说它,“看看人家德国”,人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中国?
口口声声说着“爱国”的、甚至哪怕确实在干着“爱国”的实事的,其结果往往可能事与愿违,而走到卖国的境地。在这里,所谓“血性”,就是等同于兽性。日本战犯、德国新老纳粹,都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2005.4.28
-
张三4.24社论:等待了十年的春天
强烈要求彻查《环球时报》造谣事件
《环球时报》:联合国官员惊呼:日本原来是这样的国家...
新华社:德国主流媒体批评日本对历史不做真诚反省...
-
补充
CHINA-BESUCH
Thierse gibt Nachhilfe in Geschichte von Spiegel
Von Andreas Lorenz, Peking
Der hohe Gast aus Deutschland ließ sich nicht einspannen. Bei einem Besuch in Peking wurde Bundestagspräsident Thierse während seines Vortrags auf den japanisch-chinesischen Geschichts-Konflikt angesprochen. Der SPD-Vize enthielt sich der Kritik an Tokio - und erteilte den Zuhörern eine Lektion über 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Peking - Sie ist die Kaderschule der Nation: In der Nähe des Pekinger Sommerpalastes werden die Genossen auf politische Linie gebracht - jene, die den Marschallstab im Tornister haben, aber auch jene, die in Ministerien, Armee, Polizei und Betrieben die Staatsideologie verbreiten sollen.
Im großen Hörsaal der Zentralen Parteihochschule steht heute das Jubiläum der "Bewegung des 4. Mai" auf der Tagesordnung. Die anti-japanischen Demonstrationen an diesem Tag im Jahr 1919 stehen bis heute für die politische und kulturelle Erneuerung Chinas. Es ist keine Diskussion, Rede reiht sich an Rede. Eine Sprecherin berichtet von den hohen moralischen Anforderungen, die Chinas KP an ihre Mitglieder stellt.
Im modernen Nebensaal - ein ausländischer Gastredner. Bundestagspräsident Wolfgang Thierse spricht über "Grundwerte für eine gerechte Weltordnung". Die rund 80 Zuhörer: 30- bis 40-jährige Kader, die meisten mit Krawatte und Anzug. Geschlossen strömen sie vom Hörsaal 201 herüber.
Gespräche der deutschen Journalisten mit ihnen seien nicht erwünscht, erklärt zuvor ein Funktionär. Wasserflaschen der Firma "L'origin" sind auf den Tischen in Reihe aufgestellt wie die Ehrenkompanie der Großen Halle des Volkes beim Staatsempfang.
Thierse tritt nicht als Bundestagspräsident auf, sondern als stellvertretender SPD-Vorsitzender, wie er betont. Er spricht über die "zunehmende Verwundbarkeit moderner Zivilisationen" und über die Notwendigkeit, die Uno zu stärken. Er argumentiert gegen eine "unipolare Weltordnung" und setzt auf "Freiheit und Menschenrechte, Recht und Gerechtigkeit, Solidarität und Kooperation als leitende Werte in der Politik".
Das alles ist so überraschend nicht für die KP-Funktionäre, die mittlerweile alle Argumente westlicher Politiker kennen dürften. Doch plötzlich wird es interessant, als Zuhörer das schwierige Verhältnis Chinas zu Japan ansprechen. In den letzten Wochen hatte es mehrere anti-japanische Demonstrationen gegeben, bis die Polizei die Proteste schließlich vorige Woche verbot.
Im Gegensatz zu den Deutschen, so ein Fragesteller, hätten die Japaner ihre Gräueltaten in China und ganz Asien in den dreißiger und vierziger Jahren nicht aufrichtig aufgearbeitet und seien deshalb "nicht qualifiziert" für einen ständigen Platz im Uno-Sicherheitsrat.
Thierse allerdings tut den Funktionären nicht den Gefallen, in die Japan-Kritik einzustimmen. Anderen die Vergangenheit vorhalten solle man erst, "wenn man selber dazu bereit ist, sich der eigenen Vergangenheit zu stellen", erklärt er. "Wenn China ein überzeugendes Beispiel im Umgang mit der eigenen Geschichte liefert, ist es in einer moralisch vorzüglichen Position." Denn, so Thierse: "Vergangenheit ist nicht nur Vergangenheit von anderen. Vergangenheit gibt es im jeweiligen Land auch."
Was er konkret meint, sagt er höflicherweise nicht. Doch die Funktionäre verstehen vermutlich auch so: Die KP Mao Tse-tung hat zwischen den fünfziger und siebziger Jahren unendliches Leid über die chinesische Bevölkerung gebracht - und verschweigt, verdreht und verschönt das dunkle Kapitel der eigene Geschichte. Die als "Großer Sprung nach vorn" bekannte Zwangs-Industrialisierung zum Beispiel kostete vermutlich 30 Millionen Bürgern das Leben. Ein Thema in den Schulbüchern ist die Tragödie ebenso wenig wie die blutige Kulturrevolution oder das Tiananmen-Massaker.
Der deutsche Gast fordert die Zuhörer dazu auf, sich mit den Japanern an einen Tisch zu setzen, um über Geschichte und Vorurteile zu reden. "Der Größere, der Stärkere, der Mächtigere sollte Einladungen aussprechen, etwas vormachen und die anderen beschämen, wenn Sie so wollen."
Die Genossen sind verblüfft und applaudieren zögerlich.
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0,1518,353855,00.html
16:35 发表在 2005反日风潮, 个人文章 | 查看全文 | 评论 (2)
评论
其实日本的侵略不一定要通过物理方式进行,还有精神层次的。例如当年日军在沦陷区推行日语为语文课学习语言。同样的道理,其实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直没有死,当你学习它的文化就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也许现在我们已经被精神侵略了,还浑然不知。
发表人: 路人C | 星期三, 十一月 12, 2008
我相信中乌建立贸易自由区绝对真实。无风不起浪,中国向来搞此地无银300两的实话不实说的伎俩。以后证实吧,留得此网页以备待查。
发表人: you | 星期三, 十一月 1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