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谢国忠:中国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中航行 | 首页 | 实际中的地道战是这么的真实残酷 »

星期四, 九月 01, 2005

建设一个比日本更好的“节约型社会”

南方周末    2005-08-25 15:41:34


赵晓
    
  在中国,要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国民要像日本国民那样,具有一种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
    
“节约”成为发展国策

  “节约”在以前还只是一个涉及“效益”和“美德”范畴,如今却被提高到政府的常规事务中来,并上升到“国策”的高度,这说明中国的资源形势正日益严峻。我们必须合理高效利用资源、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才有可能真正赢得“中国世纪”。
  众所周知,就大部分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而言,中国都只有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甚至1/5。然而,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2.6 倍,其中煤炭消费增长2.4倍,石油消费增长2.7倍,天然气消费增长2.2倍(李剑阁,2005)。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消 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国家环保总局数据)。
  据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目前在一般资源方面,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 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曾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2000年至2004年间的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40%。
  可以想象,中国的资源消耗还将随国民收入的增长水涨船高。据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缺口量到2030年大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大约为 4.6亿吨标准煤。据估算,我国煤炭剩余可采量约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 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超过32年。
  其实,无需数字预测,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就知道中国崛起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挑战有多大。全世界所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人口的总和只有7亿,是自英国工业 革命以来渐进形成的,现在中国也要成为新的发达工业国,而中国人口到最高峰时约14亿,几乎是目前全部发达工业国的两倍,并且这一进程要在短短几十年中压 缩性完成。试想,全世界的资源能够充足地、无阻碍地满足中国之需吗?
  面对资源的约束,中国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废武功,即主动放弃高速增长的模式,或者减缓发展速度。二是技术革命。比如,在汽车领域,中国假如从现在起就 大力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10年之内完成,成功地领导一场汽车能源与技术的革命,一劳永逸地摆脱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三是“节约闹革命”,走新型“节约型 社会”、“节约型经济”的道路。
  无论哪一条路都不好走。但节约型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这方面,中国面临着急迫的任务。据专家分析预计,中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 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水平,未来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至5倍,如果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至10倍。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国师从前苏联,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然而前苏联国家集中、计划性使用资源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方式是极其低效的, 并不符合中国的资源秉赋,所以中国很快就碰到了资源瓶颈。改革开放后,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然而先天资源条件不同,导致中国的发展再次遭遇资源 瓶颈。
  美国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更多地消耗资源而节省人力是其合理选择。据统计,1994年美国仅人均能源消耗就是世界人均消耗的5.5倍。
  中国的资源秉赋条件更接近于日本。日本的战略资源极度缺乏,仅有少量能源资源蕴藏量,2003年经确认的能源蕴藏量为原油805万千升、天然气397 亿立方米、煤7.73亿吨。因此日本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原油、煤、天然气及铀来维持其经济活动。据统计,日本99%的石油、73.3%的煤炭、99%的铁矿 石以及100%的镍、锰、钛等稀有金属均依靠进口。然而,资源短缺并未阻碍日本高速发展之路,反而让日本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发展新路。相比于美国人的大 手大脚,日本素以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闻名天下。
  因此,先天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财富创造及消费模式应该更接近于日本,中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必须谦虚地向日本取经。无论中国人对日本拥有什么样的民族感情,在理性上都必须兼容并包。
  
中日两国的差距

  最近对中日两国在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等各个方面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比较。仅举出能源利用的一些差距为例。
  日本瑞穗证券公司最近估计,目前中国每生产1美元产值需使用800克原油,日本为130克,两者相差6.15倍。而按标准煤的算法,中国每公斤标准煤 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也就是说日本是中国的15.5倍。
  也就是说,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能源的产出水平大概只相当于日本的1/10到1/20。
  上述国民经济总量的比较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没有考虑经济结构的差异以及购买力平价因素。但即使用单项技术性指标比较,中日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十分明显的。
  譬如,在钢铁方面,中国钢铁工业由于设备规模小、铁/钢比不同、余能余热资源回收利用低等原因,目前在钢产量同日本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比日本多耗能源 4000万吨标准煤(戴彦德,2005)。在汽车耗油方面,中国平均每辆汽车的年耗油量几乎是日本的3倍。从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来看,我国要比日本差 20%(姜伟新,2005)。
  更重要的是两国在节能及开发新能源意识上的差距。中国的电力非常紧张,2004年全国限电省市从2003年的 11个扩大到19个。但是,中国社会浪费电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在中国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下班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 的现象非常普遍,仅此一项据估计每年浪费的电能最高可达12亿度以上。而将全国大马拉小车、长明灯、设备空转、产品单耗过大以及电污染都估计在内,中国每 年浪费的电能价值可能高达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刘亲民,2004)。
  中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 年可发电1.5亿度;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我国 2003年全年的耗电量。而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仍然还在很原始的阶段。比如,作为首都的北京利用太阳能仅是最简单的“烧水”洗澡,而发电和供暖、空调几 乎没有,对太阳能的利用接近零。
  反观日本,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终结了日本高速增长的时代。此后日本政府提倡节省能源,加强新能源开发,放宽能源限制,大力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 能、风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日本成为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能源利用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75倍。特别是由 于政府对农户利用太阳能实施补贴政策,使得太阳能发电在日本取得了迅速发展。从2000年起,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国内设施容量约为64万 千瓦,占世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日本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国内太阳能发电设施容量提高到482万千瓦,较目前增加约7倍。到2030年,日本能 源需求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大大降低,石油供应由现在占能源总量的50%降到40%,而水力、地热等新能源将上升到 10%。
  研究发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中国和日本更深层的差距在战略、体制以及法律-政策体系方面。例如,日本很早就醒悟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 价”,因此明确了节能发展型的战略,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到2005年才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节能而不是GDP增长纳入发展目标,两国相差了整 整半个世纪。
  日本企业很早就进入到国际能源和资源市场,在铁矿石等许多领域日本处于实际上的控制状态,而中国企业中石油、中海油进入国际石油资源领域的时间都还很短,在许多资源领域中国正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此外,日本在建立完善的能源、环保方面的法律保障方面,也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早在1958年,日本就制定了《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 1962年,制定了防止空气污染的《烟尘规则》;1967年,通过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同年日本还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1974年日本颁布《公 害健康赔偿法》,以后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规。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内阁成立了专门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机构,该内阁因此也被称为“公害内阁”,“公害 内阁”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14项环境保护法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环境基本法》、《节能法》、 《再循环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及《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等,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和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起步较晚。直至1980年,国务院、国家经委、国家计委批准《关于加强国家节约能源的决定》,才成为我国能源立法的开始。中国除了在环保立法的时间、细分化上与日本有较大的差距外,在执法的力度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对资源利用要有忧患意识

  日本经过一二十年努力,形成了一个人口与资源、环境与文化相互协调的循环型社会,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而在中国,要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 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必须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法规,在制度的保障下, 稳步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还需要唤醒各界的积极参与。而最根本的是,中国国民要像日本国民那样,具有一种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
  最近,有一篇文章谈到中日两国煮鸡蛋的方式不同。日本人煮蛋是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50毫升,点火后1分钟把水煮开,3分 钟后熄火,再利用余热3分钟把鸡蛋煮熟,整个过程耗时7分钟。而中国人煮鸡蛋的惯常做法:首先打开炉具点火,接水250毫升坐锅,放进鸡蛋,3分钟水开, 再煮10分钟鸡蛋煮熟灭火。两相比较,前者节水4/5,节省燃料近2/3,效率却提高近1倍。
每一个中国国民都要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前途,真的将中华民族的安危系于一身呢?你是否真的爱这个国家以至愿意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上, 每一次的消费细节上都自觉地约束自己,以为这个国家的整体,为子孙后代留一些资源呢?而迎头赶上的道路,不妨从建设一个比日本更好的“节约型社会”开始!

  (作者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25/jj/gd/200508250034.asp 

18:53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