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日本法院驳回中国受害者索赔要求 | 首页 | 石原舞日旗「支那」辱中国 »

星期六, 五月 14, 2005

论日本三大报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

传媒研究 >> 传播学 >> 论日本三大报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

论日本三大报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  传媒城
作者: 张宁 (新传播资讯网2003-8-14发布)

  [摘要]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对日本三大报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三大报的社诊在保守论调的框架内批评了政府美化战争的企图,表现出了进步的立场。但是,2001年三大报采用了一种新的论说框架,右倾思潮在日本媒介的内容和意识构架里重新抬头。

  [关键词] 框架分析法;社说框架; 日本三大报;历史教科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一、历史教科书问题与构架分析

  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有过几次因历史教科书而引起的争论,其中1982年7月和2001年4月的教科书问题曾引起外交抗议和各界人士的广泛议论。不仅是中国,其他亚洲国家也纷纷进行批评,各种媒体不断展开报道和评论。

  对于这两次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的三大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都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和评论。但是,从报道的焦点和评论的论调上来看,82年的报道和2001年的报道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日本的三大报在82年尚能对日本政府企图美化战争,抹消历史责任的行为进行指责和批评的话,那么,在2001年,日本三大报的批判论调已有所降温。特别是在广遭批判的《新历史教科书》通过检查时,尽管社会上反抗声很高,可是,《读卖新闻》竟发表了不主张再次修改的社论。对2001年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①指出,“日本国内至今仍存在着一股极力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势力,其活动十分嚣张。……应当引起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高度警惕”。

  我们对日本三大报1982年和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比较两次报道的论调,以给上述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

  新闻框架是指报纸在报道某个事件时,基于某种特定的看法,通过反复使用特定的关键词、比喻、图片或论调从某个固定的角度来说明问题。新闻框架的存在使事实的全体和背景简单化,容易引导受众只重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日本三大新闻媒体的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报道也不例外,我们将从其社论的基调中分析他们的新闻框架。

  社论是媒体直接公开表达自己立场、主张的载体,因此分析一家报纸的社论可以了解其报道和评论的立场。本文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的1982年和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全部社论为对象②,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两个个案的报道状况各有不同,研究时段按具体个案分别设定。

  二、有关1982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构架

  1982年6月27日,日本的主要媒介不约而同地刊载了一条新闻,指出,在今年的教科书审查中,几家出版社编辑的历史教科书的部分内容被文部省篡改,其中有关侵略战争的章节里,“侵略”被改成“进入”,文部省的这一篡改行为立刻遭到了国内外的批判,以中国和韩国为主的亚洲国家纷纷以外交手段进行了抗议。

  社论的数量

  对于这次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三大报积极进行报道并发表了多篇社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三大报都有10篇左右的社论,特别是82年的8 月和9月,有关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发表频率比以往密集得多。其中读卖新闻的社论篇数较多,反映了这家报纸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重视。

  表1 有关1982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的数量

  
7月 8月 9月 合计
朝日新闻 1 4 4 9
读卖新闻 1 5 5 11
每日新闻 2 3 3 8
合计 4 12 12 28
  从社论的篇数上可以看出,日本的三大报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重视程度。下面我们再看看在内容上,《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如何论述历史教科书问题的。

  我们将以上28篇社论的内容按7个主题进行分类,③再统计各家报纸的强调程度,以此判断三大报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论述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统计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表2 有关1982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的主题分类

  
论点 朝日新闻 读卖新闻 每日新闻 合计
批判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 4 4 4 12
篡改行为无视亚洲人民的痛苦 2 3 4 9
日本国内战争责任感的淡化和军国主义倾向的加深值得重视 4 6 3 13
应该坦率承认过去的侵略历史 7 5 2 14
应该重视和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 8 4 5 17
批判教科书审查制度 4 5 3 12
坚持日中共同声明 2 2 0 4

  社论的主题

  日本三大报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几个主题:“应该重视和中国、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应该坦率承认过去的侵略历史”,“日本国内战争责任感的淡化和军国主义倾向的加深值得重视”,“批判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这种强调表现了日本三大报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历史教科书问题反映了日本国内战争责任感的淡化和不断加深的军国主义倾向,对此日本的文部省得负主要责任,其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值得批判。必须坦率承认过去的侵略历史,重视与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代表了当时日本有志之士的看法,具有革新的倾向。

  各报的论调

  《朝日新闻》在7月27 日的社说中指出,“只有承认侵略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才能和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而‘教科书问题是内政问题’的看法只会引起亚洲各国的反感和批判”。在8月13日的社说中,《朝日新闻》从日本和平外交的立场出发,指出“正视过去的侵略历史是和平外交的基础,告诉下一代人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义务”。而《读卖新闻》在7月28日的题为《侵略·的历史不容篡改》的社论中表明了同样的观点。《读卖新闻》认为,“日本可能已经忘了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而亚洲人民却永远无法忘记。……现在没有战争经验的日本人已超过60%,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无异是歪曲历史,颠倒黑白。”

  在《每日新闻》的有关社论中,与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加强理解,和平共处的论点被多处强调。例如,7月28日的题为《好好倾听来自邻国的批评》的社论表明,日本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下去,首先得和亚洲各国搞好关系,尊重对方的历史观。8月16日的题为《思考教科书问题的起点》的社说则指出,日本文部拒不修改教科书,使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亚洲的信誉大为下降。

  社论的框架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三大报对82年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极为重视,纷纷从历史反省,中日关系,加强与亚洲各国的互相了解等角度发表见解,展开了论述。其中《朝日新闻》重视对历史问题的反省,认为只有正视过去的历史才能促进了解。而《读卖新闻》着重批判日本政府的保守倾向,《每日新闻》强调尊重亚洲人民历史感情。三大报虽各有侧重,但总的来看,主题的选择和论调是比较一致的。尤其是《读卖新闻》,其论调向来被认为具有保守倾向,可是在82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中,却显示了比较革新、积极的观点。

  也就是说,日本三大报在其社论中提示了一个新闻框架。它向读者表明,日本必须正视过去的历史,重视中日关系,深刻反省,修改历史教科书,才能和亚洲各国和平相处。

  为了透视20年来三大报论调的变化,我们对2001年2月至8月的有关社论进行了分析。

  三、有关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框架

  2001年2月,一本由日本右翼学者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4)引起了日本国内外的广泛注视,它歪曲历史,漏洞百出,遭到各界的批评,不得不多方修改,但仍没有改变其美化战争的宗旨。它是否会通过文部省的检查也引起了日本各界人士和中国、韩国等亚州国家的关注。日本的三大报从2月开始进行报道,4月和5月是报道的密集时期,有关报道持续到8月为止。

  社论的数量

  我们先看三大报的有关社论的数量(参考表3)。从2月开始到8月为止,三大报共发社论18篇,比82年的有关社论少了10篇。其中,《朝日新闻》发了8篇社论,《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各5篇。无论是总数量还是各社的篇数,都比82年有所减少,尤其是《读卖新闻》的社论减少了一半。对比发现,82年的报道时期为3个月,而2001年的报道历时7个月,三大报在报道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时,重视程度有所减少,采取了消极的态度。2001年4月初,《新历史教科书》通过了文部省的审查,引起了国内外的批评和指责。但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在4、5两个月各发社论4篇,《每日新闻》发了3篇,比82年7月或8月一个月的量还少。

  表3 有关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的数量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合计
朝日新闻 1 0 2 2 1 1 1 8
读卖新闻 0 1 2 2 0 0 0 5
每日新闻 0 0 1 2 0 1 1 5
合计 1 1 5 6 1 2 2 18

  社论的主题

  从社论的数量上可看出三大报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重视程度大为后退。社论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我们从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三大报社论中摘出14个主题,按此将18篇社说进行了分类,表4是分类结果。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三大报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1982年,日本三大报都对历史教科书问题表示了比较正确的看法,其新闻框架代表了国内有志之士的共同认识。可是,在2001年,三大报各主其张,社论的主题分散,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没有中心论点。尤其是《读卖新闻》的主题与其他两家相去甚远,和其82年的论调相比可谓截然相反。

  各报的论调

  让我们看看三大报各自的论调吧。

  《朝日新闻》在有关社论中发表的论点可以说比较客观,在2月22日的社论里,《朝日新闻》批评《新历史教科书》是“美化过去的历史”。4月4日,它再次批评这本教科书具有“片面的历史观”和企图“掩盖战争侵略性”的倾向。6月28日,它直接批判了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创作会”的篡改历史的行为。和 82年的论调相比,《朝日新闻》的观点没有大的变化,对新历史教科书持批判态度,比较着重对“正视历史”和“反对美化战争”这两个主题的强调。可数量上不及82年的报道。

  表4 有关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的主题分类

  
论点 朝日新闻 读卖新闻 每日新闻 合计
教科书编辑应该重视国际社会的反映 2 0 1 3
应该理解亚洲各国人民的心情 0 0 1 1
在教科书中正确认识战争的本质,正视历史 1 0 2 3
已合格的扶桑社历史教科书应该再次修改 2 0 0 2
日本政府有责任督促教科书的修改 1 0 2 3
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美化战争 2 0 0 2
扶桑社的历史孝科书存在很多问题 2 0 1 3
日本文部省的教科书检查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2 0 0 2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2 0 0 2
亚洲各国应该加强互相交流和理解 1 1 2 4
亚洲各国应该理解日本的教科书检查制度 0 1 1 2
已合格的扶桑社历史教科书不应再次修改 0 2 2 4
允许多样的历史观存在 0 3 1 4
中国和韩国的抗议是干涉日本的内政 0 2 0 2

  而《读卖新闻》则和《朝日新闻》相反,它的论述要点集中在“允许多样的历史观存在”和“已合格的扶桑社历史教科书不应再次修改”这两个主题上。例如,《读卖新闻》在3月19日的社论里强调“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大为不同,”并在其4月4日的社论中补充道,“日本是允许多样的历史观存在的国家”,提示了与 82年完全不同的观点。5月27日的社论又说“修改教科书的行为违背了言论自由”。它只强调“国情不同”和“言论自由”,对历史真相不容篡改的道理则一字不提。

  《每日新闻》的社论涉及了多个论点,它既强调“在教科书中因该正确认识战争的本质,正视历史”,指出“日本政府有责任督促教科书的修改”,又主张“亚洲各国应该理解日本的教科书检查制度”,说“已合格的扶桑社历史教科书不应再次修改”。例如,《每日新闻》在其3月7日的社论里指出,“教科书应该符合国际社会的需要”,在5月9日的社论中又说,“通过检查的教科书不应再修改,应该探讨别的方法”。其论调可谓夹在《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的中间,摇摆不定。

  社论的框架

  三大报的有关2001年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社论提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框架,一种主张正视历史,不容美化侵略战争,要求修改《新历史教科书》;一种视亚洲各国的批判为内政干涉,主张容忍《新历史教科书》的发行。当然,采用前一种框架的社论的数量比较多,是主流。但是,后一种框架的出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这两次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性质比较相似,但是三大报的社论框架和报道数量却有所不同。社论代表新闻社的立场,三大报,尤其是《读卖新闻》的立场和论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四、比较和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了亚洲最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国。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的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三种社会思潮的抬头较引人注目。它们是“日本人优秀论”,“侵略战争正确论”和“天皇制度支持论”。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从政治大国向军事大国的演变和对过去的侵略历史进行美化的一系列日本政治家的言行上,82年的历史教科书问题,85年的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是其中的例证。但是,在80年代,日本国内亲身体验过战争的残酷,坚决反对战争的有志之士还是多数,他们对美化战争的行为密切注视,对历史教科书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80年代的日本传播媒介也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对本国政府进行监督和评论,三大报对历史教科书问题采用了相对一致的新闻构架就是一个明证。

  可是,进入如年代,不知道战争的日本人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由于历史教育的薄弱,他们不理解日本为什么要不断向亚洲各国谢罪。这种右倾思想在进入21世纪后更为明显,容忍删改历史真相的教科书的上市就是一例。媒介的立场也有所变化,《读卖新闻》的右倾倾向尤为突出,《每日新闻》的主张也不像80年代那么明确了。这说明,日本社会的右倾倾向已渗透到主张客观公正的媒介论调里了。

  五、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看出,82年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的三大报使用了批判美化历史,要求修改教科书的构架,反映了三大报的进步立场。在2001年,三大报使用的社论框架有月改变,《朝日新闻》的框架虽与82年的相同,但社论篇数却大为减少。《读卖新闻》采用了和82年截然相反的主张,容忍《新历史教科书:发行,视亚洲各国的批判为“内政干涉”。〈每日新闻》则在前两者之间选择了一个较为中肩的框架。这两次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性质比较相似,但是,日本三大报的社论框架却有了大的变化,表明一种美化历史问题的右倾思潮在媒介的言论和意识构造里出现。

  《读卖新闻》的社论框架的报道效果值得我们深思和注意。一种社论框架如果被反复扩大使用,就把一种特定的观点强加于受众,受众一旦接受这种观点,在思考过去的历史和战争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框架,得出不适当的判断。《人民日报》曾在社论中叼吁人们注意日本国内右倾势力的抬头,右倾思潮在日本媒介的报道中的出现和其传播效果是值得我们密切注视和再三思考的。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01年04月06日第二版。

  ②这次分析的对象是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每日新闻的北京版的有关社论。发表日期分别为1982年7月—9月 2001年2月—6月。

  ③每则社论允许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出现。

  ④(新历史教科书)由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创作会编写,由扶桑社出版。

(《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媒体来源: 《国际新闻界》 编辑:woxie
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8307

01:31 发表在 网文转载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