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傅新元致新语丝网友和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 首页 | 给方舟子BBC访谈节目前后的表演立此存照一下 »

星期六, 五月 13, 2006

薛涌:日本版画事件拷问中国人的良知

日本版画事件拷问中国人的良知

薛涌
2006-05-13 00:43:59

几天前,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日本版画事件’错在何处?”一文中,批评了林达先生在此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应该对道尔教授说一声感谢”,提出中国学生的抗议有合理之处。基本的理由是,麻省理工网站在首页刊出了一幅日本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屠杀中国军民的木版画,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虽然此画是作为道尔教授和川茂教授主办的"视觉文化"专题网页的连接而刊出的,而展示这些画是批判性质的,但在首页刊出这样一幅血淋淋的作品,没有任何说明,至少对受害者的感情考虑不周。而林达先生说中国学生的抗议对道尔等教授造成了“不公正的伤害”,未免为别人操心过度。虽然我也警告中国学生不要过分打民族主义的牌,并且认为这一事件是个无意的小过失,但整个文章的倾向,是站在中国学生一边的。

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我评论所根据的,主要是海外一家中文媒体的报道,后来经过调查,这篇报道又基本上是根据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的报道编译而成。而国内媒体几乎所有对此事的报道,都是根据类似的消息来源。我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丁林和几位网友的激烈批评(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ueyong)。我同时也开始了两天的独立调查。结果证明我所根据的报道有事实错误。鉴于这样的“假新闻”传播甚广,我作为受了误导并就此发表过不负责任的言论的人,有义务公布我初步调查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反省。

道尔教授和川茂教授主持的"视觉文化"课题已经进行了多年。麻省理工大学的网站不久前介绍他们的工作,在主页上建立了一个“连接”。这个连接的图像标志用的是日俄战争时日本的明信片,描绘的是街头卖报的场景,毫无血腥场面。读者通过点击,即可进入“视觉文化”的网页,查看其中的图像。其中,有一部分图像是描绘甲午战争中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木版画。这些画,有明显的妖魔化中国人的倾向。对此,道尔教授在附文中作了简短但明确的分析:这些画所表现的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当时白人种族主义对东方的蔑视几乎毫无二致。四十年后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暴行,和这些画所宣传的意识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画被这样展现出来,构成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证展览。但是,一位中国学生把其中几幅挑出来公布在网上,说这是在羞辱中国人。他在网上建立的连接(URL),全直接连到画本身,完全删掉了批判性的解说辞。于是此事愈演愈烈。中国学生迅速动员起来。更有人发现这个“视觉文化”的主持人之一原来是个日本人,就公布人家的电邮地址和电话,号召大家给这个日本“叫兽”写信打电话抗议。结果,这个日本教授前后收到大约两千仇恨邮件和死亡威胁。一时间,他个人和家庭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当他一再向中国人道歉时,有些中国学生在网上幸灾乐祸:哈哈,这个日本人给吓坏了,态度还不错。他们全不顾以下基本的事实:第一,展出这些画,目的之一是揭露日本对亚洲国家犯下的暴行的文化根源;第二,这位日本教授不是这一课题的首要主持人。仅因为他是日本人,就有人散布一个日本教授利用血淋淋的画面美化侵略战争的谣言。第三,这位日本教授,本人坚决反对当今日本政府对战争不反省的态度。他和道尔教授共同主持这一课题,多少也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可惜,事情还越闹越大。一些中国学生和麻省理工的中国校友向校方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包括改写解说辞,取消有关的学术活动,甚至解雇两位教授等等。虽然有少数理性的声音在网上要求大家冷静,但还是理不压众。那些断章取义地传播这些被删掉了批判性解说辞的中国学生,至今没有出来道歉。而这么多中国学生每天打开计算机就会看到学校网站的首页,完全应该清楚首页上出现的是一个日本明信片的图案。但竟没有人站出来说明真相!

我就此事所写的评论,是我媒体生涯中犯的最大错误。我轻信新闻机构的报道,并觉得那些能够进麻省理工的同胞,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基本的事实上不至于离谱地编造。遗憾的是,我错了。我现在终于明白林达先生所说的对道尔等教授(更重要的是对川茂教授)的“不正当的伤害”是什么。我为我自己对发生在一个城市的事情如此粗枝大叶地“核实”感到无限羞愧。为此我已经向有关教授写信道歉。

然而,事情并不应该这样过去。它拷问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人的良知:我们抗议人家当年欺负我们,于是发动人海战术,对两位学者(特别是那位日本教授)进行近乎恐怖主义式的围攻。最后,两位教授在没有作错任何事情的情况下,为他们无意中对中国同学造成的“伤害”进行道歉。这是谁欺负谁呢?我们之中有谁向人家道歉呢?麻省理工的这些中国学生,以捍卫中国人的尊严开始,最后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演出了一场野蛮的恶作剧。他们欢天喜地地拿着人家给的优厚奖学金,把主人家里搅得天翻地覆,甚至竟要把主人轰走,悍然破坏基本的学术自由。自此以后,我们许多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洗刷自己的问题。我希望这种洗刷从我开始。我希望那些卷入这场可耻的闹剧的中国同学,向自己的受害者忏悔。我希望麻省理工的中国学生会,为此事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http://blog.sina.com.cn/u/45f00ef40100041f


附:

“日本版画事件”错在何处?

薛涌
2006-05-09 03:34:57

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不久前刊出了该校道尔教授和川茂教授主办的"视觉文化"专题展览中日本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屠杀中国军人和平民的的版画,引起中国学生的抗议。后来校方和两教授都就此事对中国学生进行了道歉;中国学生也表示理解这些版画的学术意义。事情就算过去了。可是,最近林达先生出来撰文,题为“应该对道尔教授说一声感谢”,称这些版画是当时日本种族主义的罪证,“道尔教授和川茂教授把这些图画从一百多年的时间长河里打捞出来… 具有警示意义…”“中国学生对道尔教授以及麻省理工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此举对道尔教授等造成的伤害是不公正的。”

判断这件事情的是非本是个非常微妙的工作。可惜,林达先生的文章却把事情划分为黑白两面,一口咬定中国学生是错的,道尔教授是英雄。这不仅把学术简单化了,也把美国的政治游戏规则给简单化了。

为了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不妨举个美国的例子。十几年前,著名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妻和其男友而被起诉。当时的公诉人调查出辛普森虐待前妻的前科,并掌握了他的前妻被虐待后的照片。在审理的准备阶段,辛普森前妻的姐姐到公诉人办公室访问时吃惊地发现,办公室门口竟悬挂着其妹被虐待后的大幅照片。她非常受刺激,立即质问领衔的女公诉人:“为什么把我妹妹这么惨的照片挂出来?”对方回答:“我要让我们这里的人每天都看到这个照片,然后更努力地工作。”后来这位当姐姐的把事情端到了CNN上,说公诉人实在对受害者的心情缺乏敏感。

此一事件,和麻省理工的版画事件多少有相通之处,都涉及了一个"视觉文化"的问题。公诉人挖掘出这样的照片作为辛普森的罪证,并以之激励自己同事们的士气,要大家忘我工作,让辛普森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和道尔们对待那些版画的态度非常接近。但是,他们都忘了一点:自己是替别人伸张正义,本身并不是受害者。受害者对这些视觉材料的反应,会和自己不一样。一个受害者的亲属,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妹妹被打得遍体鳞伤的照片被挂在公众场所示众。同样,反复遭受日本蹂躏过的中国人,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先被屠杀的情景被这样漫画式地表现出来而不加任何说明。

以图像资料来呈现历史固然重要,但这次的问题是图象出现在麻省理工的网站上而未加说明。林达先生说 “用不着在麻省理工那样的一流大学读书也能一眼看出来”这些照片是属于罪证性质的历史资料,好象那些抗议的中国学生根本不配在那里读书。其实是他自己的话言过其实。以在美生活的常识判断,在麻省理工这样的院校,不要说很少有人会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够看清这些照片的实质,恐怕知道甲午战争的人也是极少数,更难想象会有许多人看了网站上的照片后会追下去寻找道尔教授的针对性分析。所以中国学生觉得这样的照片丑化了中国人,也不算太神经过敏。毕竟他们是生活在那个校园里的人。

美国的社会和媒体,可以用“法庭文化”来概况。客观公正是正面的价值,许多人(包括道尔教授)都在追求这种价值。不过,如果仅用客观公正来衡量媒体,你最后还会失望。以我的观察,媒体更象是法庭:公诉人为受害者说话,辩护律师为被告人说话。大家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但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美国的媒体和社会的一个好处是,一个白人可以写黑人的事情,并且自以为很客观公正,但黑人会起来挑战其说法。大家互相挑战,逼着对方照顾到别人的角度,这样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公正。如果一个被告没有律师,尽管法庭很公正,也很可能没有犯罪也被判了。在美国的媒体和公共话语中,对本国的事情处理得比较复杂周到。因为所涉及的对象都有“律师”等在那里。你说得不对人家就来纠正。但讲到外国的事情,简单片面的就多。这不是说人家想妖魔化谁,而是被讨论的“外国”没有“律师”在场。

这次中国学生的抗议,实际上就是在关键时刻让“辩护律师”到场,挑战对方的说法。这其实很符合美国社会的常规。所以对方才会道歉。至于林达先生说此事对道尔教授造成了“不公正的”“伤害”,我看未免替别人操心过度。一个没有失去创造力的学者,会把这样的事件当成对自己学术的推动,借此来重新思考中日间的种种历史和感情上的问题。而这也恰恰是道尔教授比较弱的地方。当然我也有责任提醒中国同学,民族主义的牌不要打得过分。为自己利益辩护的同时,也要增进对他人的了解。抱着“不打不成交”的态度和别人互动,自己的努力才会有良性的结果。

-
姓名:薛涌 籍贯:不详
媒体: 职务:博士生
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
经历: 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主办《北京晚报》专栏“百家言”,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加盟《足球》,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薛涌美国政治笔记》一书。

18:00 发表在 MIT画报事件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