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四十年前的今天:1966年8月8日(录音) | 首页 | 中川秀直答唐闻生关于“脱亚入欧” »

星期二, 八月 08, 2006

对方舟子和傅新元两封公开信的初步比较分析(外一篇)

送交者: 比较分析 2006年8月07日09:29:25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对方舟子和傅新元两封公开信的初步比较分析

徐之阗

支持率: 

根据方舟子自述,新语丝每天有四五十万人次的阅读量。相信对新语丝感兴趣的人,大都是所谓知识分子。 遗憾的是,在大张旗鼓喧嚷后,一个星期下来这次仅仅有三百来人签署此信,签名的比率千分之一都不到,可见方舟子的实际支持率了。这也证明了,大多数去浏览新语丝的人士,是报着看八卦新闻的心理,去看热闹的。 

最让人惊讶的是,方舟子的公开的铁杆支持者中,最有知名度的所谓“知识分子” 邹承鲁和何祚庥,都拒绝在此公开信中签名。对此,想必这些已经签名的人对此结果会大失所望,甚至会有被弃置的感觉吧。 

为什么邹承鲁和何祚庥都拒绝签署此公开信?邹承鲁先生和三百多位签名者的绝大部分相比,专业上应更有权威,为何不签名?这已经很说明问题。 

与此相比,傅新元的公开信,仅仅在内部,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他的生物学同事,收信人仅仅有三百多位科学家,其中一百二十位联署,收信者和签名者的比率超过三分之一。这在任何征集签名信的事例中,是非常成功的。   

专业性和权威性:

方舟子的公开信牵涉到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有关专家的意见应当是一言九鼎。很显然,方舟子的公开信签名者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此案件的医学和法律专业的人士,大都是些基本群众。不可否认,大部分签名者的动机是支持科学打假。他们是出于义愤,而不是基于对专业问题的切实了解而签名。这也说明了方舟子已完全失去了有关专业人士的支持。 

与此不同的是,傅新元的公开信纯粹是专业人士和众多权威科学家的的签署。因此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民主过程:

方舟子的公开信是一人指导发令,大家盲从的过程。对公开信不可有任何质疑。而傅新元的公开信是在科学同事之间,经过民主讨论,反复酝酿修改,最后成型。 

从签名中专业人士的缺席看方“学术打假”的非学术目的

送交者: 超级机密 2006年8月07日21:15:22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从签名中专业人士的缺席看方“学术打假”的非学术目的


肖和方的名誉官司一审判决出来后,本来如果方相信中国的法律系统,如不服判决,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上诉得到解决。可他却选择用匿名谩骂,聚众签名的方式来要挟中国的法院。这不能不不让我们问个为什么。

绝大多数学术真伪问题都是极端复杂,专业的。也只有靠该领域的顶尖人士才能判断对错。就连过去非常支持方舟子的邹承鲁院士在公开场合被记者追问时候也不能不承认:肖方的争论别说物理院士何作庥没有发言权。就连他这个曾经是中科院生物领袖的权威人士,也很难判断对错。

实际上,记者问邹院士的问题许多人已经在过去多次质问过方本人。本对提此问题的人要么拒绝回答,要么谩骂。他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宣称他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判断他的“打假”对象的对错。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方舟子比邹承鲁院士学术水平更高?可经过查看方的简历和文章发表情况,我们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方不仅学术水平不比邹承鲁院士高,实际上是非常的低。在中国,美国前前后后做了十几年的生物研究,居然两届博士后没能做出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更不用说有独立领导自己研究的能力。

这样一个学术水平低下的人何以敢肆无忌惮地把极端专业,复杂的学术真伪,高低问题简化成他闲时在网上搜寻后就作的判决?对此,我们不相信他是不懂学术问题的复杂性。那么,是什么动力驱使他这样做呢?唯一的答案是他要用“学术打假”为幌子麻痹中国政府,而实现他更深,更秘密的非学术的目的。刚刚发表的签名人名单更充分泄漏了这一秘密。

可笑的是,在几百人的签名人中,居然没有一个真正有能力对肖方事件作出判断的海外顶尖生物医学学者。这说明方想用此签名干扰法院对肖方官司作判决的目的彻底破产。

但是细审这个名单,却露出惊天大秘密。在签名人中,绝大多数是两类人:一些是学生,博士后。这些人的年龄,经历决定了他们热血盲动的特点,在上面前面也不为奇。

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类人,他们的专业与肖方争论根本不沾边,而且平时似乎也同方没有深入的来往。可这些人这次却成了签名的中坚。他们有搞搞金融的,开公司的和操作民运的。他们的社会经验异常丰富,是学生,博士后等无法比的,所以绝无可能是凭年青人的冒失劲签了这字。

既然这些签名人深知他们的签名对解决肖方官司这样高度专业的问题毫无帮助,那他们何以还要签呢?其实稍作思考就有了答案。他们要通过这次签名展示他们的力量。要用“学术打假”为导火索,引发人们的普遍不满情绪,为发动一场更大的运动进行一次预演。

所以,以这次签名来要挟法院,影响肖方判决是彻底失败了。但对他们更大的目的,比如收罗组织干部,锻炼盲民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50 发表在 方舟子“打假”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