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点中国卫星发射失败记录 | 首页 | 实名制时代终于到来 »
星期四, 十一月 30, 2006
中国作协主席选举内情曝光
中国作协主席选举内情曝光,铁凝当选得票竟是倒数第一
江迅四十九岁的美女作家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但在选举全国委员时,她的得票竟是倒数第一,仅七百九十多票。选前各地领导曾对作家代表进行「思想动员」,指示要开和谐大会,但选举票数仍令当局尴尬。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十一月十日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总理温家宝向代表作经济形势报告时,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提倡讲真话,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提倡公平正义,为每个人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谐」与「讲真话」在当下中国都是暖人心话语。
这次大会还产生中国作协新主席。前任主席巴金去世已一年,由谁出任﹑统领七千六百九十名会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四十九岁的河北女作家﹑中央候补委员铁凝,终于当选新一届作协主席,王安忆、丹增等十三人当选为副主席。过去五十多年里,中国作协主席只有两位,即茅盾和巴金,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与会的九百五十三名正式代表选举一百九十九名全国委员会,铁凝得票竟是倒数第一,仅七百九十多票,新全委会成员无一人低于八百票;全委会成员选举主席、副主席、主席团成员,主席是等额选举,铁凝仅得一百六十一票,而绝大部份副主席的得票数都在一百七十票以上。尽管各省市自治区、各部门作协代表团出发去北京前,各地领导部门都作了「思想动员」,要开一个和谐大会,但人们关注的选举结果还是令当局尴尬。
在酝酿作协主席、副主席名单时,北京作家、作协副主席王蒙是铁凝的竞争对手,但诗人贺敬之等一批文坛老将投书中央,反对王蒙出任作协主席,此外,文坛中不满王蒙的人也有不少。中央最后决定,凡七十岁以上的都不入全委会,王蒙、贺敬之等九人为全委会名誉副主席,一百十七人为全委会名誉委员。王蒙这次开会仅出席了开幕式。
令当局尴尬的还有,在作代会召开前夕,辽宁作家、沈阳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的洪峰上街乞讨事件和诗人叶匡政直言「中国文学已死」的事件。这两件事也成了作代会上代表们议论的焦点。洪峰在文坛的地位,有人这样比喻:文坛射雕五虎将之一,南帝苏童,北丐洪峰,东邪余华,西毒马原,中神通格非,还与余华、格非、马原等人一起出现在当代文学史教材中,被视作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创作室指称他不上班而停发了他每月二千元人民币的工资,他一气之下上街公开乞讨,乞讨持续了三个小时﹐讨得二十六元人民币。在他给沈阳市委领导的信中说:「我不是一个把写作当成赚钱手段的作家,因而每月的政府薪金必不可缺。失去这份不多的薪金,也意味着失去基本生活来源。而且家人重患更需要费用,平均每月二万八千元,我已举债不菲,我要饭也要治好她的病。」沈阳市委领导闻讯他上街乞讨赶紧对话,所拖欠的工资次日便转入了他的工资卡。
作家洪峰乞讨起争议
在一家网站BBS上有人发出帖子《著名作家洪峰当街乞讨,是行为艺术?》。青年作家韩寒说:「不是说诗人都饿死了吗?凭什?作家不靠稿费就能生存啊?早该上街乞讨了。」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说:「和谐!讨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和谐,当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乞讨语气才能达到和谐呢?」
有网民说:「洪峰平时不坐班,两个月拿不到工资就上街乞讨,一乞讨,工资就补发了。要是一个民工拿不到工资上街乞讨,很可能会被抓去收容站。看来,作家还是高人一等。」中国作家协会表面是人民团体,其实是国家正部级单位。中国作家分专业和业余,专业作家是只领薪水不用上班,靠政府养,从各类相关机构如各级作协、文联、文化局等领工资。有网民说:「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拿纳税人的钱供养作家,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家还该不该养。这些文人习惯了被豢养,一旦『断奶』就像洪峰那样茫然不知所措。」「作家被豢养起来,而成所谓的『专业作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以来可笑可悲的精神阉割事件。这就像野马被豢养,最终丧失野马自由奔跑的天性。」
有网民说:「我赞赏已故王小波的观点,解散作协,不养作家,哪怕是合同制作家,都不能拿纳税人的钱来养。在这个肉弱强食的世界,比作家更需要关怀的人,大有人在。一个社会应该把钱用在那些已经损失得太多的人身上,而不是肥上加膘的“马太效应”。作家只是个职业,不比谁更高尚,也不比谁更值得花纳税人的钱来养,不比谁更值得同情。现在的养是豢养,因为执政者觉得这是他拿钱在养你,其实是在偷换纳税人养的概念。但执政者手中有支配这钱的权利,按民选政府这钱怎?用是公开的,必须接受监督,但在我们这里不是,于是就掌握许多作家的生存权利。执政者为什?愿意把作家养起来,而不养农民工人呢?豢养一大批拿纳税人钱的作家,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怪胎。」
诗人、独立出版人叶匡政在博客发表长文《中国文学已死!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更引人瞩目,叶匡政称文学是旧时代的恐龙,「已经死了,它的躯体正在腐烂」。叶匡政称,自己是「对僵死的文学观与文学秩序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湖北诗人兼作家熊召政认为,诗人作愤激之语是可以理解的,文学被边缘化、文学的某些功能丧失,但不能就此断言「文学死了」。评论家昌切早注意到网上「文学死了」的争议,认为叶匡政耸人听闻,理据不可靠,不能支持他的论点,「只要人类活着,文学就不会死」。
中国文学已死了?
网民们也纷纷撰文:「中国文学的现状却是越来越糟﹐作家和批评家的独立性受到质疑,作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屡遭诟病,文学作品难以获得公众认可。所谓『文学死了』﹐既指称虚拟的『文学精神』在当下社会的湮灭﹐也指称一整套『文学生产体系』的崩盘。」
第六届作代会以来的五年里,中国作协吸收了一千六百六十一人,令中国作协会员总数增加到七千六百九十人。
据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负责人介绍,近来入会申请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申请入会者近八百人,一批批文学新秀相继加入到中国作协会员行列,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脱颖而出,以二零零六年为例,新会员中包含满族、蒙族、回族、藏族、白族、彝族、侗族、佤族、朝鲜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作者。
不过,在当下中国,特立独行的作家也越来越多了。北京作家刘心武虽然仍是作家协会会员,但多年来拒绝参加作协任何活动;上海「明星」作家韩寒,始终对作协不屑一顾,拒绝入会;北京作家王力雄,宣称因理念不同而退出作协。作协体制改革被呼吁多年。在体制面临变革的当下,人们期待新上任的铁凝能为文坛带来新思维。
□ 《亚洲周刊》二〇〇六年第四十七期
link
铁凝接掌中国作家协会的悲哀
亚洲时报潘小涛撰文/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铁凝近日出任全国作家协会主席,也是继茅盾和巴金后,第三任主席,但铁凝的名气、地位与两位大师相去太远,外界对此深表质疑。由寂寂无名或最多只属薄有名气的铁凝出掌全国作协,固然尽显中国文坛举目无人的悲哀,也预示着中共准备更加赤裸裸的限制文学创作。
四十九岁的铁凝,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创作过《大浴女》、《铁凝日记》等作品,内容主要描写女性问题,在文坛的地位、成就,跟茅盾、巴金两位巨匠相比,明显有所不如。但环顾今天的文学界,还有哪个作家,有足够的声望、能力,出掌这个中共控制文学界的权力机构呢?
过去五十多年,在中共一党专政下,文学创作服膺于中共的宣传需要,创作空间被高度压缩,处处是地雷、禁区,除了歌功颂德的“歌德派”,其他领域的文学作品,绝迹中华大地。不要说新晋作家,就是那些在四九年中共建政前已经成名、写下了传世之作的大师,像巴金、茅盾、冰心、沈从文等,他们四九年之后有写过像样的作品吗?在此情况下,中国文坛不断滑向衰败,到了今天,要找出一个新生代的文学巨匠,比送人登天还要难。
不仅文坛凋零,找不到有份量的人出掌全国作协,即使中共的文化官僚中,懂文学、会创作的,同样凤毛麟角。八十年代中,中国官场尚有几个像文化部长王蒙般较像样的文化人,而当时较自由的创作空间,也催生了王小波、莫言、戴厚英等一流作家,伤痕文学、乡土小说、人道主义、写实文学等各类作品,更是百花齐放。但八七年底胡耀邦下台后,这个四九年之后、文学创作唯一而短命的黄金时期,戛然而止。文学界自始元气大伤,到今天还没恢复过来。在此情况下,中国文坛又怎能产生巴金、茅盾般的文学巨人呢?蜀中无大将,只好用铁凝作先锋了,这不是中国文学界的悲哀吗?
更悲哀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地球已经是扁平了,中共的思想仍然食古不化,要继续透过这种全球独有的奴化组织,控制文学界,每年动用数以亿计的民脂民膏,供养六千多个作协会员,让他们成为捍卫中共制度的文学打手,以及替中共讴歌的旗手,协助中共构建和谐文化。就这样,文学创作的空间被这等组织彻底窒息了。
至于那些被供养起来的作家(严格来说,除了少部份人,他们并非作家,而是文化干部),精神早已被阉割,变得萎靡不振;那些没法自己养活自己、全靠中共供养的作家,就更加可怜了,因为中共的奶水会令人骨头变软、头脑闭塞。就这样,这些建制作家、文学干部,还能创作传颂一时的伟大作品吗?
既然全国作协不仅没替中国的作家争取应有的创作空间,反而替中共剥夺作家的创作自由,自甘沦为中共的工具,那么,新一任全国作协主席,是铁凝也好,铜凝也好,又有甚么分别呢?无论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地位,都只是中共的工具,只要政治上可靠,服从党的命令,那么,铁凝出掌全国作协,又有有何不可呢?
而且,铁凝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按照全国作协的部级编制,她很可能在明年的中共十七大当上中央委员,党内地位也就远高于前任的两位文坛大老了,也预示着中共对全国作协的控制,更加直接、更加赤裸裸了。
总理温家宝向出席会议的作协代表提出三大要求:提倡讲真话、解放思想、有社会责任感。这些要求,很合理,很务实,也是每个作家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要达到这些要求,甚至写出划时代的文学作品,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撤消中宣部,改变文化部的职能,由控制文化界变成提倡文化艺术,并将全国作协这些组织“去官方化”,这样,中国的文学才有希望!
(本文作者为香港时事评论员)
□ 亚洲时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