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共同社评论:日本应与“美国方式”保持适当距离 | 首页 | 民族素质是如何被见证的 »

星期六, 八月 04, 2007

共同社:昭和天皇曾称甲级战犯合祭在靖国“将留下祸根”

◆分析:昭和天皇担心合祭留下祸根果成现实

08.0402:43
【共同社8月3日电】日本昭和天皇对二战甲级战犯合祭在靖国神社一事表示不快的原因3日获悉,他曾经担心的“会给二战相关国家以及将来留下祸根”终于变成了现实。

1985年8月15日终战纪念日,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曾与18名内阁成员一起于战后首次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由于中国政府极为重视甲级战犯合祭在靖国神社这一事实,因此强烈指责中曾根的参拜行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一事件终于发展为日中两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面对超乎预想的中方反应,中曾根曾一度暗地里向靖国神社做工作,希望将甲级战犯分开祭祀,但靖国神社以信仰自由、以及已经供奉在一起的“神灵”无法分开祭祀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当时的神社最高神官松平永芳还批评中曾根私下做工作这件事情本身为“卖国”行为。

第二年终战纪念日,中曾根放弃参拜靖国神社。对此,自民党的部分年轻党员发表声明称:“这只能说是其屈服于部分国家干涉内政的压力之下。为了保持独立自主性,我们将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坚决付诸行动”。这些党员除猛烈抨击中曾根之外,还对中国政府的态度表示强烈反对。

其后的2001年,小泉纯一郎将“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作为竞选公约并当选自民党总裁。在担任首相期间,他先后6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的中韩两国因此中断了与日本之间的首脑会谈,中日、韩日关系陷入僵局,两国国民的反日感情也日趋高涨。

原为“皇军”干部的前首相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的死刑纪念日之际,昭和天皇每年都会“作深刻反省”。二战结束整整30年后的1975年11月,他最后一次参拜靖国神社。其后当这些甲级战犯被合祭在靖国神社里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去参拜过。
 
据去年7月公开的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笔记显示,昭和天皇曾在1988年4月提到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一事时说,“所以我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去参拜过,那就是我的心境”。(完)

link

◆独家:日本诗人披露昭和天皇反对合祭甲级战犯缘由

08.0402:42

日本昭和天皇曾称甲级战犯合祭在靖国神社一事“将留下祸根”。(共同社)
【共同社8月3日电】3日获悉,已故的天皇前侍从长德川义宽曾向83岁的日本诗人冈野弘彦透露,昭和天皇曾就甲级战犯合祭在靖国神社一事担忧地指出,“这恐怕会改变神社告慰战殁者在天之灵的性质”,“(这种作法)会给二战相关国家以及将来留下祸根”。

虽然此前已从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留下的笔记中获悉,昭和天皇对合祭甲级战犯感到不满,但其具体理由一直都不得而知。为此上述消息恐怕又会在甲级战犯合祭的争论中激起波澜。

据悉,当年在昭和天皇身边的前侍从长德川曾向诗人冈野道出昭和天皇对合祭的担忧,而冈野从昭和时代起便出任皇室成员的和歌(日本古典诗歌之一)教师。冈野在去年底编写了一本点评昭和天皇所作和歌的著作《四季之歌》,并在书中提及了这段插曲。

据冈野表示,德川曾在1986年秋前往冈野任教的国学院大学与其探讨昭和天皇所作的10首和歌。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今年今日靖国风波又起愁上加愁”。两人在讨论这首诗时,冈野曾问及天皇烦恼的缘由,于是德川便道出了天皇对合祭甲级战犯的忧虑。他说,“天皇陛下反对合祭甲级战犯,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靖国神社)是告慰为国捐躯者在天之灵的地方,陛下认为(如若合祭)恐怕会改变神社的性质”,“二是因为(这种作法)会让人联想起国家参战的历史,必定会给将来留下祸根”。据悉,德川还进一步解释称,“陛下可能担心,若直接将这一忧虑写入诗中恐生波折,所以特意采用了较隐讳的表达方式”。

这段插曲的前一年、即1985年,时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曾于8月15日率内阁成员以官方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招致中国等国的谴责,于是到翌年8月时,中曾根没有再前往参拜。

虽然二战结束后,昭和天皇曾在1975年11月之前先后8次参拜靖国神社,但自从合祭甲级战犯一事敲定之后,他便未曾前往。而目前的天皇继位后,也从未前往参拜过。

日本现代史专家秦郁彦认为,这是具体反映在靖国神社合祭甲级战犯问题上昭和天皇看法的重要证言。特别是昭和天皇对此事将来可能给日本与交战各国关系“留下祸根”的担心是迄今为止首次获悉。从中可以看出,昭和天皇不仅不满靖国神社违反合祀对象仅限战死者的惯例,而且还有修复与亚洲交战各国关系的强烈愿望。(完)

link

04:00 发表在 靖国问题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