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张纯如给旧金山纪事报的信暨Charles Burress原文 | 首页 | 程兆奇:再论“百人斩” »

星期日, 八月 26, 2007

程兆奇:《南京暴行》引来的异议和给人的省思

张三按:该文应原为作者《南京大屠杀札记(之一)》中一节,以前登的时候没有注释,也未审何以此处作为十四。

《南京暴行》引来的异议和给人的省思——南京大屠杀札记之十四

程兆奇

张纯如(Iris Chang)《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1 1997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曾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取得了很大商业成功。在国内也得到了相当的好评。但在日本, 此书面对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尴尬——这不是指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虚构派” ,也不是指“一般”大众,因为“虚构派”的对立立场和日本大众的暧昧态度,无“但”可言。这里所说的尴尬,是指长期栉风沐雨,为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而作出了不懈努力的日本“大屠杀派”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校教授Joshua.A.Fogel 在《Iris Chang 描写的南京事件的误认和偏见》中对《南京暴行》作了严厉地批评,他说是书作者对有关研究的“无知”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不仅对日本严肃学者是“重大打击” ,也给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右翼以反攻的口实。他对“好评如潮” 的美国媒体也不假辞色, 批评是“盲者为盲者导向” 2 。日本左翼重镇《世界》1999 年11 月号刊出此文,文后附录了一桥大学教授吉田裕的“解说” ,吉田是日本“大屠杀派”的新一代中坚,他的“解说”确实有一种浓重的挫折感。他说

对于与南京事件论争有关涉的日本研究者来说,Iris Chang 的The Rape of Nanking是唤起复杂感情的著作。对这本书最初的率直反应,当然是不能接受。单纯的事实错误太多,这样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为日本持南京事件为“虚构”的论客提供合适的标的。

许多日本研究者和记者,对史料和证言进行了细心地发掘,对事件的背景给予了多方面地分析,但这样的努力却完全被无视,实在让人不能接受。3

《南京暴行》的日文版几经周折, 终于还是躺在柏书房出版社的仓库中未能与日本读者见面。与外界的传言不同,日译本落得这样的下场,不是日本右翼的阻挠,据洞富雄去世后成为在世“大屠杀派”第一元老的藤原彰(一桥大学名誉教授)说:“因内容有问题,我们编辑了辨正性的书,拟合为一组(セット)发行。但Chang氏不同意,出版只能终止。” 4

《南京暴行》日译本迄未出版,但吉田所谓“提供”“标的”并不是杞忧。因为日本“虚构派”“中间派”确实以此书为由头,大量著文,掀起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又一轮浪潮。时下“虚构派”中的活跃人物东中野修道(亚细亚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东京大学教授)的《〈南京暴行〉研究》5 ,竹本忠雄(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大原康男(国学院大学教授)的《再审“南京大屠杀” 》都是攻击张著的专书。这些著述从事实的认证到观念都和普通的右翼宣传品一样,带有浓厚的党派意识形态偏见,但张著确有被逮住的“硬伤” 。我们当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指出“虚构派”本身的种种不经之处。但在“局外人” ,尤其在有护本情绪的日本民众眼目中,落下了这种“把柄” , “各持己见”的印象得以强化一定是免不了的。

最近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右翼——左右之分虽十分陈旧,但在日本仍然有效——刊物《诸君!》, 就“南京事件” 对日本“虚构派”“中间派”“大屠杀派” 做了一次详细的问卷调查(《まぼろし派、中間派、大虐殺派三派合同大アンヶ—ト》),中间派以外的两派在所有项目上针锋相对,本是“理当”之事,此次却因张著而在对张著的评价和“大屠杀”的认定两点上出现了罕有的接近。

对张著的评价,虽然藤原彰和笠原十九司(都留文科大学教授)就英语圈中“宣传”南京大屠杀的作用给予了有限的肯定,但因有上引吉田裕所说“太多”的错误,由错误而贻人口实,所以对此书在总体上仍作了负面的评价。而“大屠杀派” 的更多人则对张著坚予否定。如江口圭一(爱知大学教授)只一句话: “张著充满了简单的失误和误认,不能说是学术研究书。” (与其他义项合观, “学术研究”似含“认真”“严肃”之意。也就是说江口并不认为张著是一本严肃的书。)井上久士(骏河台大学教授)说: “作为历史著作,不能给予正面评价。”姬田光义(中央大学教授)说:张著“无助于科学的客观的论争,只是在海外‘狂热的’ (fanatic)氛围中酿成,徒增日本‘否定派’之势而已。”姬田在“狂热”之后有一括注:“中国人的极端民族主义” 。6

看了此处所引的国人,也许会对这些人的“立场”有所怀疑,请万勿误解,用一句过时的话,这些人在与“反动派” (虚构派)的长期斗争中都是“革命意志”最坚定的。

对张著如何评价只是“一家一姓”的事,无关宏旨,可以弗论,但所及于对“大屠杀”的评价则是“天下大事”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广为日本民众所知,始于东京审判之时,当时有以“南京残虐事件”称之者,以之与“Nanking Atrocities”或“Nanking Atrocity”对应,日文有时也径以音译,书为“南京アトロシティ—” 。因为日军在南京不仅是屠杀,还有强奸、掠夺等残虐行为,所以“残虐”较之“屠杀”也许更具概括力7 。但更多使用的是“南京事件” 。“南京大虐杀”是“南京大屠杀”的日译,从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1971年访华后写的《中国之旅》8 使用时开始流行。据说著有《决定版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的证明》等著作的“大屠杀派”第一人洞富雄,在85 年《诸君!》举行的座谈会上,曾表示并不赞成用“南京大屠杀” 9 。但不论如何称呼, “大屠杀派”在“大屠杀”的问题上从来是寸土不让。但在此次答卷中, “大屠杀派”对张著的“大屠杀”说却不能不加以否定,虽然并没有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但否定张著“大屠杀”说毕竟显出了与其他诸派的“一致”。

张著“大屠杀”使用的是“holocaust” (ホロコ—スト),此词特指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亦即“种族大屠杀” 。纳粹的种族大屠杀有人种优劣的理论,有周密的计划,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是“种族大屠杀” ,日本“大屠杀派”认为并不符合实际。藤原在回答中说:“与holocaust 不同。所谓holocaust 是从一开始就在国策中抹杀特定民族。日本军随意地杀戮中国一般民众,强奸女性,起因是指挥官的怠慢和士兵的任性(ふしだら)。”江口说: “不是像holocaust 那样依据事前的计划进行的事件,是伴随着占领南京发生的事件。”井上说:“与holocaust 不能等量齐观。有过大屠杀是事实,但日本军不是为了屠杀而占领南京的。”姬田则认为: “可以比称holocaust 的,是以后的‘三光作战’ 。” 10

“虚构派”和“中间派” ( “中间派”也有人称之为“中屠杀派”和“小屠杀派” , “中屠杀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大学教授秦郁彦, “小屠杀派”则有原防卫大学教授亩本正己等不少人),以holocaust 为“标的”大肆攻击,为意料中事,不必细表。“大屠杀派”反对“虚构派” 、推动日本民众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努力,是不是受到了张著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大屠杀派”冷暖自知,最有发言权。

如果以为对“南京大屠杀”还有客观认识的必要,如果以为让日本民众有个端正态度还有意义,此事作为一个“例子” ,确有值得省思之处。

本文开头所引Joshua. A. Fogel 文章中说到了受害者的话语权利: “如果你和你的集团曾有被大屠杀的经验,你就获得了说的权利,谁也不能否认的权利。” 11 此语因省文而不甚明确,据文脉之意,所谓“说的权利”是指“随意说的权利” 。反之也可以说,如果你是加害者,你就只有听说的义务,而无分辩的权利。此说甚为尖锐,它反映了就加害程度谈斤论两的难之又难。甲既强奸了乙,抵赖固要受到纠弹,声辩并没有把衣服弄脏,或只干了七次,不是告发的八次,同样决不能为常情所容。但现在是一个“法制”时代,叫“法”的行事规则,已排斥了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声张正义”或泄愤,所以对簿公堂虽然“残酷” ,但是惟一的可行取径。

所以,面对日本“虚构派”的混淆黑白和日本民众的习非成是,《南京暴行》及类似著述,就其义愤发乎衷心言,诚然可谅,但对促使迷惘中的日本民众“觉悟” ,则于事无补。至于对澄清真相,恐怕只能添乱。我以为,日本军在南京——在中国和亚洲其他许多地方也一样——的表现已牢牢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不需要再弄些靠不住的东西来“锦上添花” ,那样反倒授人以柄,使凛然的是非问题降格为可以随便讨论的算术问题,不仅严正性大打折扣,本来不动的根据也会因此遭到无谓的怀疑12 。这是《南京暴行》给我们的一个教训。

(本文不是对张著本身的评价,也不否认张著在英语圈中宣传性的“积极”意义,本文只是从学术的层面——或依时人所说“历史的范畴” 13 ——设论。)

(原载《史林》2002 年第3 期)

1 Iris Chang,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ar Ⅱ,Basic Books,1997.
2 ジョシュア·フォ—ゲル著《アイリス·チヤンの描く南京事件の誤認と偏見》,《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99 年11 月号,第255 页。
3 《アイリス·チヤンの描く南京事件の誤認と偏見》吉田裕解説,《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99 年11月号,第258 页。
4 石川水穗著《徹底検証「南京論点整理学」》,《諸君!》,東京,文藝春秋,2001 年2 月号,第159 页。
5 東中野修道、藤岡信勝著《〈ザ·レィプ·ォブ·南京〉の研究——中国にぉける「情報戦」の手口と戦略》,東京,祥傳社1999 年9 月10 日第一版。
6 《まぼろし派、中間派、大虐殺派三派合同大アンヶ—ト》,《諸君!》,東京,文藝春秋,2001 年2 月号,第192196页。
7 当然,此点之难处在于日本虚构派有时“两害相权取其轻” ,会以“残虐”来否定“屠杀” 。如东中野修道就指责日本大屠杀派所编资料集将都丁文中的atrocities“篡改”为massacre。東中野修道著《“南京虐殺”の徹底検証》,東京,展転社2000 年7 月8 日第4 次印刷版,第211 页。
8 《中国之旅》1971 年8 月末至12 月在《朝日新闻》连载,次年由朝日新闻社出版单行本。本多胜一后来说: “我迄今写过各种各样的通讯,但像《中国之旅》连载时所引起的那么强烈而深刻的反应,是从未有过的。”本多勝一編《裁かれた南京大屠殺》,東京,晚聲社1989 年6 月1 日第3 次印刷版,第85 页。
9 转引自田中正明著《南京事件の総括——虐殺否定十五の論拠》,東京, 謙光社1987 年7 月10 日第2 版,第11—12 页。
10 《まぼろし派、中間派、大虐殺派三派合同大アンヶ—ト》,《諸君!》,東京,文藝春秋,2001 年2 月号,第192196页。
11 ジョシュア·フォ—ゲル著《アイリス·チヤンの描く南京事件の誤認と偏見》,《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99 年11 月号,第254 页。
12 可参拙文《中國研究》編後,東京,中國研究雜誌社,1998 年9 月號。
13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大庆将“南京事件”分成“历史的范畴”“政治的范畴”“人道的范畴” , “历史的范畴”指“对南京事件的相关史料站在受害者、加害者、第三者的立场上总合地收集,并对史料加以严密地批判,以求历史实证性地解明南京事件的实态。”藤原彰編《南京事件どぅみるか——日、中、米研究者による検証》,東京,青木書店1998 年7 月25 日第1 版,第187 页。

http://www.historicalchina.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Kill14ZQ.pdf

00:50 发表在 南京屠杀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