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德志自称与学术高层官员的对话 | 首页 | 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华南虎"照片真假始末 »
星期五, 十一月 09, 2007
关克: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景还原
2007-10-26 17:23:38
大 中 小
标签:人文/历史
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景还原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当事人的叙述,结合笔者的野外经验进行推测还原,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我长期从事自然生态摄影,尤其近年来经常在秦巴山区进行野生动物摄影活动。作为陕西镇坪县野生华南虎照片鉴定专家组成员之一,我对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及内容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下面列举我的理由。
根据周正龙提供的全部40张数码照片原始数据显示,他当时使用的是Canon400D数码相机,EF-S 18~55mm f/3.5~5.6 II/USM镜头,感光度为400。图片共分为两组,分别是2007年10月3日上午9点40分前后拍摄的5张虎爪印;2007年10月3日下午4点38 分28秒至5点零3分零8秒之间拍摄的35张极为珍贵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同时他还提供了一卷富士胶卷,内容和数码照片吻合且略有区别,成像正常但不如数码照片效果好,冲洗出来图像质量尚可,基本可以排除翻拍的可能。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当事人的叙述,结合笔者的野外工作经验进行推测,我尽最大努力还原当时的拍摄情景,不妥之处敬请业内人士批评指正。
09∶39∶11(以下使用数码相机的时间格式),周正龙发现并拍摄到第一张虎爪留在泥草地上的痕迹,随后又拍摄了一张。09∶40∶39拍摄到草丛中第二个痕迹,由于植被遮挡不如第一个痕迹明显,亦拍了两张。09∶47∶42,他回到第一个拍摄位置,这一次拍得更为清晰。这组照片前4张均使用28mm焦段,第五张为31mm焦段。
最宝贵的时刻出现在16∶38∶28,周正龙终于拍摄到第一张野生华南虎照片,拍摄数据显示为F5.0、1/40秒、35mm焦段。这张图片的成像基本清晰,但虎目半睁,眼神暗淡无光,显然正在休息。(这也是我在周正龙亲戚的笔记本电脑上应他的要求进行局部裁剪之后,提供给新闻发布会并广泛流传的那张“经过处理”的原始照片,网上流传的其余图片均为截屏拍摄,不适合进行科学鉴定)。
我是第一个采访周正龙的人,当时他向我描述的拍摄距离大约在50~60米左右,我根据镜头转换系数1.6乘以35等于56mm,以及画面中虎的大小推断,当时的拍摄距离应该在20米左右,为此还和他进行过争论,后来根据他们现场勘查的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以自己多年来拍摄野生动物的经历,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的情形,我对他在拍摄距离表述上的不准确表示充分理解。)
16∶38∶51,间隔23秒之后他第二次按下快门,遗憾的是这一次焦段缩短到24mm(由此推测他当时的紧张心情以及摄影技术方面的欠缺),光圈也变成了f4.5(估计他使用的是全自动曝光模式)。这张照片里虎的成像较小,且跑到了焦点之外,前景及环境则非常清晰。6秒钟之后他第三次按下快门,成像类似上一张,拍摄数据也没有发生变化。
16∶39∶59,闪光灯亮了。较上一张机位略低,稍微偏左一点,拍摄数据显示f4.0。虎仍在焦点之外,较为模糊,但眼睛部位的反光非常明显,光斑形状正常。从整张图片看,林间闪光照明效果十分明显,没有发现作假痕迹。(这是他当天拍摄的第九张,下午拍摄的第四张,网上关于4和9这两个数字的误解缘于此)
16∶41∶59,距离闪光灯打亮整整间隔两分钟(其间不知拍摄者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周正龙第五次按动快门。这一次拍摄数据显示为18mm、f4.5,拍摄距离似乎比上一次更近,虎在焦点之外,前景清晰。(看来这次无意触发闪光灯对虎的情绪影响不大,我在野外拍摄大型哺乳类动物时也发现这样的现象,它们对闪光灯似乎并不敏感。)
16∶42∶29,第六张。拍摄数据显示为40mm、f5.0,虎成像明显增大,但仍在焦点之外,前景较为清晰。
16∶42∶40,第七张。数据显示为39mm、f5.0,焦点较为正确,虎的眼睛被前景中一片树叶遮挡,若隐若现,已经露出凶光。
16∶48∶24,第八张,这次上一张的间隔时间几乎长达6分钟之久。拍摄数据没有改变,但虎的成像明显变小,环境也有所改变。图像显示这个时候他向后撤退了一段距离。我想这期间拍摄者一定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16∶49∶10,拍下第九张,拍摄数据显示为27mm、f4.5。这时画面右侧出现了一个布满青苔的山岩,非常利于拍摄者掩护自己。画面中的虎变得更小了,并且彻底跑到焦点之外,看起来模糊不清。在画面正前方还出现了一个黑色塑料袋,估计是周正龙向后撤退时遗留下来的。
此后他每隔几秒钟按动一次快门,到16∶49∶52之间,他一口气拍摄了7张,中间还进行了变焦,先是推到55mm顶端,后又拉回到27mm,遗憾的是焦点均在近景上,虎较为模糊。
16∶51∶41,第十六张,拍摄数据显示为43mm、f5.0。画面遮挡较为严重,虎依稀可辨,但神情较为呆滞。两秒钟后他又按动了一次快门,可以看到机位有轻微的位移,其他不变。
16∶52∶05,他第十八次按动快门,拍摄数据显示为46mm、f5.6,虎的前方几乎没有遮挡,成像也较大,但在焦点外,较为模糊。虎神情倦怠,眼睛半闭。
16∶52∶21,第十九张,成像略好于上一张,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虎的神情非常倦怠,眼睛半闭。
16∶52∶31,第二十张。机位发生移动,拍摄数据没有改变。虎的前方出现较多遮挡,透过前景树叶光晕可以看出虎目圆睁,对准镜头方向。一秒钟之后他又拍了一张,圆睁的虎目更加清晰,射出凶光。
16∶54∶25,第二十二张。拍摄数据为41mm、f5.0,虎的前方很少遮挡,焦点不准,但可以看清虎的眼睛已经快要闭上了,显然它正又开始休息。
16∶56∶04,第二十三张。机位略高,虎的眼神略有变化,但不明显。
16∶56∶10,第二十四张。虎目圆睁,露出凶光,依稀可以看到部分虎尾。这是整组照片中成像最好的一张。拍摄数据没有发生改变。
16∶56∶12,场景及数据非常雷同,但成像不如上一张。
(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上述两张照片在电脑上充分放大后,让虎的眼睛部位完全叠合,分别进行裁剪。然后将这两张经调整后位置看起来完全相同的照片在屏幕上连续切换,模拟动画效果。可以看出风吹草叶不规则摆动,以及虎身上的斑纹随呼吸变化的情形,效果非常明显)。
16∶58∶14,拍摄数据为28mm、f4.5,位置没有改变,但变焦以后虎的成像变小了,依然目露凶光。
16∶59∶38,拍摄数据为43mm、f5.0,遮挡较为明显,透过树叶可以看到圆睁的虎目。两秒钟之后他又拍了一张,但成像不如上一张。
16∶59∶44,拍摄数据为27mm、f4.5,位置没有改变。一秒钟后再拍一张。
17∶00∶54,他回到最初的拍摄位置附近,拍摄数据同上一张一样。
17∶02∶01,他略微调整位置后拍摄了一张,拍摄数据为31mm、f5.0,焦点在前景上,虎的成像较为模糊,两秒钟之后又拍了一张,依然如此。
17∶02∶42,他继续调整位置,前方的遮挡更少了,但可以看到虎目圆睁,露出凶光。(虎暴露在镜头面前的同时,拍摄者同样暴露在虎的面前)。
17∶03∶08,这是周正龙当天拍摄的最后一张华南虎照片,数据显示为34mm、f5.0,1/30秒。图片成像较为理想,可以明显感觉到虎目中露出杀机。
据周正龙讲述,他不小心拌动脚下的干枝,发出一张脆响,然后听到一声虎啸,他浑身上下顿时湿透了。他顺手把照相机推到较为醒目的位置(容易被人发现),翻身滚到岩石后面,心想,即使自己被吃了,东西(照片)要留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最害怕听见类似树枝折断的声音,这或许源于他们血脉中对枪声的痛苦记忆,周正龙算是幸运的)
我猜想,这个时候的周正龙脑海里绝对没有所谓“一百万”的概念,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他已经实现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超越和人性的升华,他证明了自己无愧于一个“好猎人”的名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此时此刻,死而无憾矣!
他说出这样的话,你相信吗?
我信!
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命还在,但老虎不在了。
这是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24分40秒钟。
(我尽可能用平淡的语气描述这些情景,但心情实在无法平静。我清楚记得,有一次我在秦岭拍摄羚牛,当时我的位置没有动,羚牛却径直向我走来,最近距离仅有几米远。当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何况,周正龙面对的不是食草动物,而是素有吃人恶名的虎,从这个意义上我对他表示敬意!)
后来我对采访的记者说,你们可以怀疑照片,但不要去怀疑这个山区农民,他是一条真正的好汉!
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老虎会在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内一动不动,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像狮、虎类大型猫科动物均有夜行性习惯,中午1点到下午5点是它们休息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录片中非洲大草原的狮子,它们在下午这段时间通常会像雕像一样,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
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千万不要低估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的能耐,他们知道在下午4点多钟这个老虎最麻痹的时间找到它们,并在近距离完成拍摄,这是平常人不敢想像的事情。我开玩笑说,周正龙上辈子也许就是一只老虎。
有网友怀疑野外的虎不会像照片中那样干净,事实上,只有真正的野生动物才有可能如此干净且皮毛艳丽。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动物,即使天天用肥皂水洗澡(开玩笑),看起来也总是脏兮兮的。
我想,要鉴定这只老虎的真假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中国现有人工饲养的华南虎总共只有68只,并且每一只都有最详细的档案。就像我们人类每一张脸孔都有区别一样,野生动物也有各自的模样。把所有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和周正龙拍摄的老虎(权威专家已经认定是华南虎无疑)对照一下,看看究竟是其中那一只?如果都不是,那么,这第69只华南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至于纸老虎、布老虎之说更是荒唐。拍摄者使用高达1010万有效像素的数码相机,并且以最大像素值进行拍摄,即使冲印到30寸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虎身上的纹路始终都在变化,尤其虎情绪的变化,那是画不出来的。
至于中科院植物专家提出质疑的那片树叶,只不过是秦巴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植物——锐齿栎,那是新萌发的嫩枝上生长的一个很正常的叶片(它们通常比老枝上的叶片要大很多)。我在西北林学院上学以及后来留校任教期间,经常采集这样的标本,其叶长超过20厘米毫不稀罕,更何况这片树叶横在老虎的正前方并且靠近镜头,显得更大!
(很遗憾我没有权利在这里配发这组珍贵的原始图片,因为这是拍摄者用生命换来的。我尊重一个农民的意愿,也尊重他对这组图片所给予的合理期望,我相信历史会给他清白,给他本人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荣耀和收获。我也热切期待着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00ac001000daf.html
23:15 发表在 华南虎事件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