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朝鲜日报》:台媒假新闻愈演愈烈 | 首页 | 达尔富尔的孩子 »

星期五, 八月 08, 2008

3天没自己开门——外国记者的幸福生活

如果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在卑下和亢进之间,还有第三种待人之礼,中国人就可以走出幼儿园,去上小学了。






英记者:在北京享受王室待遇 3天没自己开门了

2008-08-06 13:34:53 来源: 网易体育  作者:花花  网友评论 1192 条 进入论坛

* “我和同事在这里已经3天了,可是3天时间里我们没有自己用手开过一次门,因为有热情的志愿者始终在帮我们。”——卫报专栏作家克尔索

网易体育8月6日报道:

随着各国代表团纷纷进驻奥运村,各国记者也纷至沓来。很多外国记者表示,之前看了有关北京奥运的负面报道很担心,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某些西方媒体的描述那样。

英国《每日电讯报》4日发表了特派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布伦登·卡拉格(wiki)在《北京2008,在奥运即将到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中国危机》的报道中,一改该报此前对中国奥运的批评立场。

文章说:“对于那些渴望看到末日来临的人们来说,我要让你们失望了——北京市民的热情欢迎,以及几乎令人尴尬的红地毯式的隆重接待,还有那美妙的球场。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匆匆忙忙正在赶工的木匠或电工。”

卡拉格说:“中国人极端友善,到现在为止我对网络的访问也一切正常。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正身处漂亮的媒体公寓,看着64个电视频道中BBC对北京奥运的报道。隔壁商场的足底按摩让人神情气爽。甚至执勤的军警也会边敬礼边微笑。”

文章还说:“在北京机场,我们简直被当成王室成员接待。当我们的车进入媒体村,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微笑着冲上来帮助我们做任何事情,拿行李、入住、把冰凉的矿泉水塞到你手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热情的接待。”

志愿者温柔的拒绝

卡拉格也提到了自己在北京遇到的麻烦。他说:“我去看过鸟巢的开幕式彩排,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我们唯一的麻烦是,我的同事怀特在鸟巢想拿出相机,可是一个女志愿者走过来制止了我们。她太得体了,以至于我们没办法和她吵架。”

卡拉格也反思说:“我想这个志愿者的行为也是公平的。在伦敦奥运会的彩排上,我估计也不会允许乱拍的。”

卡拉格总结道:“就像孔子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几周内,中国会在未来几周内,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卡拉格不是唯一有这样感受的外国记者。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克尔索在4日的报道中写道:“在北京我感到受宠若惊。这里热情的志愿者几乎以4或者5比1的比例在我们提供服务。我和同事在这里已经3天了,可是3天时间里我们没有自己用手开过一次门,因为有热情的志愿者始终在帮我们。”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花花)

http://2008.163.com/08/0806/13/4ILSHQHJ00742RIA.html


媒体村里的“幸福”生活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实习生 薛田 发自北京 2008-08-07 08:42:55


【奥运特刊 媒体村】

作为东道主,中国为前来报道奥运会的外国媒体提供了周到、专业的服务。观赏歌剧,免费旅游,空中泳池,7元一份的自助餐……外媒记者们从注册记者到非注册记者,正享受着前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哪些烦恼呢?

“看得出北京这次花了很多心思。”盐泽英一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同事中不乏报道过七八次奥运会的老将,都认为北京媒体村是历届东道主中最好的。

国际新闻中心 (供非注册记者使用)所在的华北大酒店里,自助餐价廉物美,只要7块钱一份,但品质和媒体村70块一顿的差不多。《联合早报》记者叶鹏飞和同事在餐厅用餐,发现自己“吃得有些僵硬”——他们6人周围,一直笔挺地站着30多个保持微笑的服务员。

处处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外国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并非没有烦恼。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洸耀与总部派来的体育总编Paul Radford心急如焚——他们,和所有的外国媒体一样,接触不到中国任何一名热门夺冠运动员。

“我们是不是有些吃了不认账?”叶鹏飞玩笑道。奥运结束后,他还有另外一个野心——观察奥运能给北京永久留下些什么。

2008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媒体报道工作的大本营——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启动营运。图为文字记者工作区。 章轲/CFP/图

2008年8月2日,中国北京,在媒体村内几名外国记者正在享受早餐。 CFP/图

“抵达世界上最新、最大的北京机场,就仿佛自己是皇室成员。我们穿过几乎没有尽头的闪闪发光的通道,繁杂的手续被简化至最少。很快,我就坐上来开往媒体村的大巴。”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布伦丹·加拉格尔在他刚发表的文章里如此写道。

而对于英国《卫报》记者保罗·凯尔索来说,他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看到每一名外国客人几乎都受到四五名志愿者的热情照顾,他的一位同事已经先期抵达北京3天了,可是还没有一次自己动手开过门。

他们的日本同行、日本共同社的驻华专稿记者、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盐泽英一,同样享受着主办方无微不至的照顾:8月3日,他就被邀往世纪剧院观赏歌剧《杨贵妃》。这样的机会还挺多。

日本共同社这次派出60名注册记者赴京报道奥运。他们和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外国记者一同,进驻北京为他们安排的绿色家园媒体村与汇源公寓媒体村。加上13000多名非注册记者,中国将迎来史上最为壮观的外国记者团队。

8月4日,来自比利时vedio house的工作人员Koen Proost和同事来到位于北五环外,毗邻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家园媒体村报到。外形新潮、四处一尘不染、连一片叶子都修得整整齐齐的媒体村,让这位首次来 华的年轻人连说几声,“Very good! Very good!”

Koen Proost有部分同事不住在媒体村,作为非注册记者,他们将住入二十多家星级媒体指定酒店或自找下榻处。这些多于注册记者两倍的“编外队伍”,致力于在 中国挖掘体育赛事之外的新闻,不管这些金发碧眼的老外将怎样审视红色的中国,他们全将获得北京前所未有的热情款待。

“一切为了展示一个高素质、友好的中国”
来自北美地区垄断转播商NBC的雇员Freddy Dubon已经在绿色家园媒体村住了一个多星期,和所有人一样,他的住所是一套三居室里的其中一间,这个每晚110美元的单人间除了三星级酒店的必备配置 外,还备有装着闹钟、防晒霜、清凉油、雨伞的贴心套装,可以收到全球各大频道的电视网络,以及健身房和位于27层高的空中游泳池的免费场所。

据绿色家园售楼部小姐介绍,由于挨着国家森林公园,这座小区每平方米均价在 11000~14000元,早已售空,业主们就等着奥运结束后搬入。“这儿空气新鲜,好招待客人。”

显然,和今年三月份相比,北京已快速调整好全新姿态,给予外国记者们前所未有的隆重礼遇。即使是在用餐时间,餐厅里的地板永远光可照人,用过的桌椅迅速回 归原位,工作人员头上都箍着塑胶套帽,以免发丝落入餐食。不仅如此,每一款汉堡和水果沙拉等,连同记者们睡的床,此前都经历了试餐、试住的严格考验与挑 剔。

超市里还销售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组织空运来京的各大外报与杂志,日用品齐全的货架上独缺避孕套,不过摆有一排东方女子裸体写真画册。

“看得出北京这次花了很多心思。”盐泽英一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同事中不乏报道过七八次奥运会的老将,都认为北京媒体村是历届东道主中最好的。共同社在注册 记者专用的主新闻中心租了一个场地,里面一尘不染,进驻即可开工,“而四年前参加雅典奥运会时,我们在新闻中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扫垃圾。”

NHK北京奥运报道团在国际转播中心包了四个转播室,团长中岛静夫对其设施建设也赞不绝口,“场馆面积、志愿者数量、与主赛场的距离,都比雅典奥运会好得太多。”

主新闻中心礼宾总管原鸣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主新闻中心设计之初,还专门请参与过历届奥运会的老专家提意见,场馆内设置了理发室和按摩室。在培训志愿者前,他们也观摩比较了此前韩国、美国志愿者的表现,“不是效仿他们,而是要在专业素养上超过他们。”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于欣在新闻发布会场工作,会场正式运营前,她和同伴们反复做了多场模拟测试——情急之下,众记者同时要求领取同声传译耳麦怎么 办?提问环节,几个记者同时举手怎么办?有记者抢话筒发言怎么办?而比赛期间,他们的自控力还将面临巨大挑战——即使站在直播屏幕旁边,他们也不能瞄上一 眼,以防分心。“一切为了展示一个高素质、友好的中国。”于欣说。

早前,媒体村运行团队主任赵申芳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了“展示”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媒体村,向各国记者展现北京,展现中国,给世界讲述一个中国的故事。”

“编外大军”热衷“扫街”
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叶鹏飞属于非注册记者,和其余13000多名“编外大军”一样,他无法进入主新闻中心,但能在国际新闻中心(BIMC)参加新闻发布会和各种观光活动。

在BIMC的组织下,叶鹏飞和同行们坐着专用大巴,参观了北京污水处理厂,听过陈凯歌介绍中国电影,还游览过一条文化街、前门,初到中国的同行们纷纷拿出相机拍个不停。

BIMC所在的华北大酒店建于1990年,经翻修,如今已俨然一副五星级饭店的派头。这里最让非注册记者们津津乐道,连注册记者们都艳羡不已的,是宾馆内 全天24小时服务的好伦哥餐厅自助餐。参观完污水厂,叶鹏飞和五名同行到这家“传说中北京史上最便宜”的自助餐厅就餐,虽说仅仅要7块钱一份,品质和媒体 村70块一顿的差不多——意大利肉酱面、意式批萨饼、奶油蘑菇汤、不限量供应的美味鸡翅,餐后还有各式甜点与新鲜水果……“很多注册记者打的过来蹭饭,还 酸酸地说我们这些编外人员怎么待遇比他们还高。”

不过,叶鹏飞还是感觉这顿超级划算的大餐“吃得有些僵硬”——在他们6人周围,笔挺地站着30多个保持微笑的服务员。叶鹏飞笑道。

和许多同行一样,叶鹏飞并非场场参加BIMC安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扫街”。“我们有一个野心,从8月1日到8日,每天刊发一篇 特稿,围绕‘中国如何与世界接轨’这一主题。”叶鹏飞告诉本报记者,他撰写的首篇特稿是,北京市政府首次辟出丰台、紫竹院与日坛三个示威区的意义。

瑞典广播电台驻华记者汉娜打算访问一些在奥运前突然矗立起来的围墙和突然“消失”的老旧房子,她对BIMC发布的一些信息和中国媒体的报道感到很有意思:“‘北京今天天气很好’、‘胡主席笑得很亲切’。”

CNN北京分社社长吉米正在密切关注8月8日的天气情况,会不会下雨,可能持续的时间都直接影响到鸟巢里的开幕式和焰火的燃放,“北京把所有能安排的都安排好了,而天气是无法安排的,这个随机发生的事情是大新闻。”

日本共同社的盐泽英一想在奥运期间去一趟四川灾区,观察灾民们如何度奥运。

现在,排好行程后,盐泽只需订一张机票即可,汉娜、吉米们的采访,也只需征得访问对象的同意。而在2007年1月1日以前,作为外国记者,他们的采访还需 要获得当地外办的批准。“北京这次的设施质量是无可挑剔的,而我们更关注‘软件’的放宽,显然,中国正开始愿意适应与接受不同的声音。”

“Business is Business”
处处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外国媒体,在采访中并非没有烦恼。

奥运开赛前夕,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洸耀与总部派来的体育总编Paul Radford心急如焚。参与报道了14次奥运会的Paul在北京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题——他们,和所有的外媒一样,接触不到中国任何一名热门夺冠运动 员。7月25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中国参赛选手名单的新闻发布会上,只有几家国内媒体获邀。这是赛前唯一采访运动员的机会。“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包括 刘翔的劲敌——古巴的罗伯斯,我们都采访到了。”林洸耀一脸遗憾。

日本共同社的盐泽英一和同事则发挥“狗仔”精神,按着小道消息直接扑往集训场馆,最终还是被运动员们礼貌而坚决地拒绝,“对不起,我们不能接受采访。”

他刚获得消息,因为日本选手野口水木有望在北京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上夺冠,那儿将集聚一批日本拉拉队,北京市公安局将在离起点35公里处增加三倍的安保力量。这让盐泽英一有些担心。

接触不到计划展示之外的对象,是获得更大采访权限的外国记者们在奥运期间集体遭遇的新难题。除了运动员,“扫街”的“编外大军”们还发现,这段时间在北京 很难找到人发表声音。林洸耀的一个商人朋友在奥运期间只能自己做饭拖地,因为他的菲律宾女佣和许多外籍人士从北京回国了。

“北京为外国记者提供服务,是作为东道国应表现出的专业水准;我们进行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CNN北京分社社长吉米告诉本报记者,回 顾往届奥运会报道,从来不乏批评与挑剔的声音,比如亚特兰大奥运会,虽然只有一次爆炸事件,但相关报道充斥了整个奥运会报道;洛杉矶奥运会,媒体也质疑过 其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而开幕前几天场馆才完工的雅典奥运会,更是饱受批评。

“我们是不是有些吃了不认账?”《联合早报》的叶鹏飞玩笑道。奥运结束后,他还有另外一个野心——观察奥运能给北京永久留下些什么。

http://www.infzm.com/content/15656


英报:奥运已把北京放到另一个星球

2008年08月06日 08:04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5日文章,原题: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已把北京放到另一个星球

在奥运媒体村里,从我房间到自助餐厅要经过4道大门。当接近这些大门时,它们都会自动打开,但不是靠机械装置,而是由面带微笑的青年志愿者打开的。他们日夜不停地站在那里,随时准备着。


在整个北京,这样的情况到处可见。当世人到达北京时,这座城市变成一个热衷于提供服务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奥运会志愿者穿着蓝色或红色的制服努力工作着,不要报酬,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渴望快步向前提供帮助。

在媒体人员健身房的男厕所里,一名小伙子是那么热情地向人们展示如何冲马桶,当有人不理睬他时,他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但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星期里,他每天仍将在那里待上12小时,但这并没使他脸上失去微笑。

我们都知道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将大受欢迎。这是中国初入社交界的一次盛大聚会,也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和有效率的地方呈现给世界的一次机会。但没人会预料到:有着1700万居民的超大城市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完完全全是为了一次体育赛事。

每一寸土地都被打扮得整整齐齐,垃圾被快速扫离每一条人行道,每一个街灯柱上都悬挂着红旗。一群群花匠在路边忙碌,把花卉修剪成五环图案或北京奥运标志。交通得到改善,堵塞现象已消失。限制车流量是为了清除烟雾,好让太阳出现在水晶般透亮的蓝天上。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没有一样看起来是强迫的结果。在这清新的空气中充溢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心甘情愿。

数千名看起来生活富足的北京中产阶级走进“鸟巢”,拿着数码相机相互拍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被强迫的感觉,他们的表现与纽约、巴黎或马德里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渴望在家门口亲眼目睹地球上最为盛大的演出,即使这仅仅是正式演出前的一次彩排。这个地方已从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转变成奥运世界的中心,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星球。

对我们这些来自英国的参观者来说,这带有一丝警觉意味,毕竟4年后就轮到我们了。当你走过用警戒线隔离的街道时,当你注意到北京城里的广告都是奥运五环官方赞助商时,当你向为你递过干净松软的毛巾的厕所里的服务生道谢时,你可能会问,4年后我们该如何做。北京把标准定得那么高,伦敦看一眼,颈部就会痉挛。▲(作者吉姆?怀特,陈一译)

http://intl.ce.cn/zgysj/200808/06/t20080806_16401798.shtml


《包立德专栏》中国人的“好客”令人困惑
2008年 7月 16日 星期三 09:56 BJT

(本专栏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十年前的夏天,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受到了中国朋友格外热情的接待,对此我感激不已。不过,感激之余,我心里头也有些许困惑。不难预见,在三个星期後的奥运会期间,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将会空前地展示,那时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老外们可能会跟我一样, 产生一种感激与困惑交织的复杂感受。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1998年6月。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准备在北京师范大学花两个月学习汉语。在飞机上我认识了一位回国过暑假的中国学生,他对我非常热情。“有人来机场接我,我们顺道送你到北师大吧。”他说。

出了机场之後我发现,来接机的不是他父母,而是一位司机。後来我才知道,这位年轻人的父亲是解放军某部队的将军。

我们开出机场高速路时,他说需要先下车去参加一个活动,但司机会把我送到北师大。这位司机真的很热心,载着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大圈,直到找到我宿舍楼之後才离开。我非常感谢他,不停地用不标准的汉语说,“写些!”(那时我汉语很差,“谢谢”这句话都说不好。)

一提到中国军队,很多西方人或者会想到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方称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强悍的表现,或是联想到一长列坦克的画面。但我与中国军人的第一次真正接触,竟是如此愉快——他们派车载着我在北京逛来逛去。

这说明直接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它能增进人们的互相理解。除此之外,它还能说明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好客的复杂性。那位学生和司机在我初次来中国时给了我异常热情的帮助。但是,感激之余,我也有些困惑:他们用公车送我合适吗?送一个老外穿过半个北京城,花费的油钱让纳税的中国老百姓出,这说得过去吗?

我之所以有这些想法,是因为我父亲也是一个政府公务员,在美国一个州立公共卫生部门工作了三十年。虽然有段时间政府给他配了车,但我们家很少沾这个光。当然,中美的经济政治体制差异巨大,而且中国各级政府近些年来的确下了力气整治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比如公车私用。

对中国人好客方式的困惑,我还想举个例子。也是在我到达北京的第一天,我们把那个学生送到一个餐厅门口,我发现那儿站着长长两排迎宾小姐,都长得年轻漂亮,穿着清一色的绿色紧身裤。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时间惊诧不已,还以为是自己因为时差产生了幻觉。

後来我才了解到,迎宾小姐在中国各地都很常见。与其他地方比起来,“礼仪小姐”或“迎宾小姐”风气之盛,人数之多都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为什麽让成千上万的年轻女性站在餐厅会馆门口迎接顾客呢?这背後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客人们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欢迎他们。似乎大家认为,门口站立的迎宾小姐越多,越能显示主人的热情。

有一次我在广州参加一个正式场合,那儿的迎宾小姐多得我数都数不过来。 她们站在大厅和洗手间之间,有人教她们在我们每次经过的时候都鼓掌表示欢迎,好像我们都刚刚表演过精彩的小提琴独奏一样。

“别,请别鼓掌,这是个大错误。”我尴尬地跟她们解释说,“我只是去上厕所,完全没必要这样。”不过这让她们的掌声更热烈了。

我每次遇到无处不在的迎宾小姐,忍不住会想:把这些女性当成花瓶式的摆设,让她们没完没了地站着鼓掌欢迎顾客(大多是男性),这是不是对她们缺乏尊重?而且,这是不是太铺张浪费了?如果这些女性去从事其他产生实际效益的工作,是不是对中国社会更有好处?中国经济也许能增长更快?也许中国可以考虑出台一些法律,要求雇主给迎宾小姐提供椅子和学习资料,在没有客人进出的时候,这些女孩可以坐下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总之,对一个像我这样在西方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人来说,这种热情待客的方式非但效果不佳,反而会有负面作用。

谈到这里,我想说说奥运。因为我觉得中国在筹备奥运会时,可能忽略了一些文化差异问题。比如说,很多老外想不明白,为什麽中方那麽注重奥运开幕式。 在一份中国政府印制的材料上, 谈到“高水平奥运的八个标准”时写道,“精彩的开幕式是奥运会成功的标志。”

真的吗?谁说的?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说过这句话吗?我对此很疑惑不解。大家好像都特别在乎开幕式。在我眼里,它就像是众多迎宾小姐,长长地排成两列,在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奥运会——体育赛事——之前,我们不得不穿过她们排成的队伍,还得对她们的工作表示欣赏。

真的,你可以用“一排排的漂亮女郎”这个比喻来形容北京的奥运建设:在火炬传递路线上新修的建筑,在二环沿线上兴建的绿地。他们不都像是一排排漂亮女郎吗?

也许你会问,美化市容有什麽不好的?是的,没什麽不好。西方人并非不欣赏中国为筹备奥运所作的巨大努力,但是我们更关心中国为那些肤浅的炫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尤其是当官方试图说服人们,所有这些代价都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面貌”,是必需的时候。

这次奥运会上将有很多千挑万选出来的漂亮女孩。她们的言笑举止都经过严格训练,将会在颁奖仪式上一丝不茍地捧出奖牌。我想,与其让这些年轻漂亮的女孩捧出奖牌,还不如让那些为了奥运牺牲最多的人来做这个工作,比如那些因奥运场馆建设房子被拆迁的居民,那些在奥运工地上抛洒汗水的农民工。

其实,拿着微薄薪水的农民工,却是真正的奥运英雄。让我们期待奥运时他们的付出得到正式的认可。不过即使那时受到表扬,他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听到了。我从与一些农民工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在奥运期间将被遣送回原籍。我认为这个做法很不好。农民工是北京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辛勤工作让这个城市得以运转,没有他们,北京城不是真正的北京城。正是这样的“清理”工作让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热情好客疑惑不解。

中国为筹办奥运已经做了令人赞赏的工作。作为外国友人,我们欣赏北京为了我们的安全所做的努力。但是,没有必要把北京弄得再漂亮、整洁、完美些了。至少在我所认识的许多外国人眼里,北京在这些方面早就做得足够好了。

而且,我想对所有中国的迎宾小姐们说,我欣赏你们为了热情接待客人所做的努力,我批评的是一些制度上的问题,并非针对你们个人。不过,在客人去上厕所的时候,你们最好还是不要鼓掌。(完)

翻译:樊林君 审校:包立德/王丰

包立德(Alexander Brenner)自耶鲁大学毕业後来华,曾在广州中山大学任雅礼协会教师,并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他还曾任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中国和国际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

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hina-1699620080716

00:30 发表在 奥XX的运 | 查看全文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