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 BBC全球调查:日本是最受信任的大国 对中国有好感人数大幅下降 | 首页 | 谢炎尧:我受过日本教育 »

星期三, 二月 08, 2006

综述:日本公众及媒体如何看《鬼子来了》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7月01日15:52 南方都市报


6月27日,天津《每日新报》采访了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记者村上太辉夫,报道了姜文的影片《鬼子来了》在日本公映的情况。报道把“姜文曾多次前往靖国神社”作为重点,于是满城风雨挥之即来。

本期《一种关注》意图梳理《鬼子来了》在日本公映后里里外外的种种声音。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对日本电影颇熟悉的元曲女士收集并翻译了日本公众、影评人及媒体对这部电影的反应。日本媒体在报道中提及姜文去靖国神社写的原文均以黑体字标明,我们不妨将它看作对姜文去靖国神社的一种意见。(虞晓毅)

观众声音:

我想,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所谓普通观众对它的反映最是真实生动。我们摘要了一些日本网友对于《鬼子来了》的反映。在“映画生活BBS”,网友可以对电影投票打分并给出打分理由(在这里给这个电影打5颗星的观众竟然在6成以上,而打4颗星的观众则有四分之一),而这个网站也有些“日本imdb”的意思。“映画批评空间BBS”是日本人气最旺的电影论坛之一,来自这里的评论也因为坛友众多而各具特色。

激赏:

鬼子来了!鬼子是日本人,还是所有人其实都是“鬼子”?你自己是否也是?无论如何,我要为这个出自良心的电影画上五星。(SUZURI)

无论持何种信条,无论男女老少,好像我认识的日本人都想看看这部电影。至于能否接受或者观点一致,那就是另一回事啦。既然这样,不该画五星吗?(YASU)

电影结束后的剧院里一片混乱,还不能证明这是名作吗?(MAATSUA)

反感:

对日本人来说,这电影的惟一意义就是看完让你不高兴到家罢了。(水那岐)

这电影要说的不过是一个联盟如何崩坏,以及一场预告多时才上演的杀人全记录。没什么新鲜的。(KISHI)

我绝对不再看第二遍了!从头到尾,那个男人的脸几乎晃满了镜头的全部,然后是石子儿一样满天乱飞的中国土话,听的我实在头晕。唯一能感觉到的,战争是不是就像一个糟糕的电影那么没条理?(KAGU)

不解:

究竟是谁把花屋扔进麻袋里去的?酒队长那时还在作战,不会是他干的吧?(SAQI)

冷静:

谈论过去的事情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现在每个人都要感受到个人和组织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政党,公司,外务省,或者就是普通的学校社团。(TAWABA)

说实话,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个腿受伤的国民党军人了。相比之下,那个微笑着被处死的翻译倒让我更欣赏。(KENKEN)

日版剧情简介:

本来的《鬼子来了》剧情很短:一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翻译,莫名其妙的被扔给了挂甲台的村民。有人想杀,有人想放,最后鬼子无人认领,村民主动把他们还给了日军。最后一夜,依旧是鬼子的日军把全村农民屠杀殆尽,当事后复仇的马大三被曾被捉去的鬼子砍下头颅,电影戛然而止。在GAGA的官方网页上,日本电影公司这样对观众介绍剧情:

“花屋因已成被囚之身而感觉分外耻辱,他为了速死而发出的辱骂却被贪生怕死的翻译狡猾的偷换。”,“花屋放弃了当初自暴自弃的心情,感激村民照顾的同时,他提议以粮换人”,“酒厉声询问,是谁送回了花屋,他是带着武器回来的吗?一个已醉的村民安慰酒不用害怕,还拍着他的肩,一刹那间,花屋的心中有什么突然绽发了,面目扭曲的他举刀捅进了农民的身体”,“中国人说的‘鬼子’,是在对外国人的憎恶性称呼,有不好的含义。”

媒体反响:

《每日新闻》

《鬼子来了》描述了日军与中国农民间奇妙的交流。故事从一个神秘的人丢下两个俘虏开始,用黑白胶片展示着属于姜文的黑色幽默。本片和中国惯有的“抗日电影”不同。姜文则说,“我描绘了人类的误解与爱恨,恐怖与死亡”。

在花屋和村民的交往中,虽然一直有幽默作陪,但紧张不安的气息亦跟随始终,并在最后得以爆发。借助马大三这个令人同情而心地善良的农民,姜文导演提出了‘当死亡逼近时,人究竟会做出何等举动?’这一针对人性的普遍提问。(井上志津)

虽然本片存在着对日本兵的描写不尽自然,影片过长及后半部分条理略嫌不清的问题,但它无疑以自身的强大震撼深深扣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也不禁惘然失言。(胜田友已)

因为它的冲击力,看过本片的人都难免因赞赏或排斥的态度而泾渭分明。就我而言,欣赏过后的感觉是不快的。故事首先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境,而军人的极恶罪行也不过是刻板的宣传。实际上,当年的日本军队在虐杀中国人的问题上有严格的规定,而这样的作品只能让当初都深受战争灾害的日中友谊再添鸿沟。(大岛透)

《朝日新闻》2002年4月18日

中国最优秀的演员姜文执导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将在4月27日于东京和大阪两地公映。这部电影以黑白胶片描述了日中战争时发生在中国农民和日军之间的遭遇和悲剧,并在200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

某夜,被装进麻袋的日本兵给扔在一个中国农村,而他一旦和农民达成某种和解,他也必定会被日本人的观念所抛弃。另一方面,农民们的爱国心和“抗日精神”也在不断膨胀,所以疯狂的行为是注定的最后结局。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里被描述和被追问的,只不过是还原至人类本身的脆弱姿态。

姜文在日本有许多朋友,在他看来,这些朋友都是注重礼仪和清洁的人。但在他年幼的时候,经常听长辈讲述“鬼子”的所作所为。因此,他的这部电影也可说成是一次解释这种疑惑的作业。

姜文批评过去的中国电影粗糙的塑造日军形象的做法,为了改变这一点,他的电影取材于原日军和被征用中国人的真实故事,自己还多次到过靖国神社。(村上太辉夫)

《读卖新闻》2002年4月11日

姜文把一个命运起伏的农民刻画得有声有色,同时,香川和泽田扮演的日军角色的心理也真实可信。本片导演曾经走访靖国神社,在上野找到原日军的军服,从原日军那里做了充分的取材准备。在影片的摄制中,姜文也经常通过和日籍演员的交流而随时改变台词。

姜文说,“这是一部为中国人拍摄的中文电影,我强烈的期待着它能够在国内上映。”曾在中国接受过两周军事训练的香川则说,“请离开战争当事国的立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它吧。”(浜本良一)

日本版《ELLE》

许多日本人在观赏过本片后都觉得难以忍受,我曾经也做如是想,但当我发现导演的意图并不止于描述日军占领中国的表面题材,而是另有深意后,我才为这部电影而惊讶。看不见脸的“我”把日军和翻译扔进了乡村,由于语言的障碍,日本士兵和村民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自身危险的感知,花屋破口大骂,但却被翻译巧妙的换了意思。对尊重长辈的中国人来说,把自己称作儿子有着意味深长的含义。而对于亚洲人来说,理解中国人在这里的设计可谓心领神会。

有人说本片过于强调日军的人性一面,这种说法纯属误会。因为无法忘记大屠杀的记忆,过往的电影里屡屡见到表现这种场面的镜头,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忘记“我”是何等模样呢,与其说这是剧情,不如说是中国人对日本感情的微妙安排。但导演的意图并未实现,因为影片一出来后,由于引用了如此沉重的历史作为背景,电影再一次变成负载庶民的怨恨与悲剧的寓言,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我”的模样大概永远无法忘怀了。(清水节)

真实的力量

不知道别人第一次看《鬼子》是什么时候,而去年秋天我在盗版店乱翻时老板还说没到货。实际上,《鬼子》的诞生和声名在外,都是远早于这个秋天的事情。

1996年,姜文的北京阳光灿烂制片公司从青岛作协主席尤凤伟手里拿到了小说《生存》的电影改编权及电影拍摄权;1999年,电影尚未完成时,尤风伟和投资方之间展开的官司就成了这部影片带来的第一次风波。但关于拍摄权的争论似乎并未影响影片的摄制,2000年5月,已经在4月中旬拿到戛纳评审团大奖的姜文在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已经在完成后修改了十一个月左右,而违禁参加海外影展的《鬼》片何时能得到电检局放行还遥遥无期。从这以后,《鬼子来了》就真的成了传说中的鬼子。直到2001年末,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盗版光盘,才让许多影迷一睹其真容。至此,《鬼子来了》的违禁特色表露无疑。

令人意外的是,“鬼子”的故乡第一次让姜文实现了公映《鬼子来了》的理想。2002年4月27日,东京的新宿与涩谷,《鬼子来了》在各大媒体的充分造势下隆重上映,一时成为日本的“话题之作”。而大部分的中国人,就像不知道当年的《那人那山那狗》在日本院线全面飘红一样,不知道自己没法看见的地下电影已“偷渡”东瀛。

在公映前,姜文的确接受了不少日本媒体的采访,除了引起这次“神社”风波的朝日新闻记者村上太辉夫外,读卖新闻的中国总局记者浜本良一也曾在4 月11日的报道中提及姜文多次前往靖国神社的事,只是在这次风波中未被提及。实际上,2000年8月12日,姜文在上海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里回答提问的态度已足够表明他的立场:“日本人一直在研究抗日战争,他们很认真,我们也应该努力。”“日本人在用法律上的漏洞为自己摆脱罪名。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电影作品现在成为了日本人所谓的‘证据’。”正是为了改变中国抗日电影对日军形象及心理塑造粗糙的弱点,姜文才和编剧一起赴日切实收集资料,并在靖国神社的可开放展厅寻找军国主义的疯狂逻辑和真实罪证。从日本观众的反映来看,这一点正是让心存障碍的多数日本人愿意走进影院,并给予较高评价的重要理由--只有真实具有压倒性的说服力量。

日本人挺喜欢姜文的,许多电影杂志上顺带着介绍了他参与过的作品,从《芙蓉镇》《红高粱》到《阳光灿烂的日子》(译作《太阳之子》)和《寻枪》。日本人还挺喜欢鬼子的扮演者香川照之,他不仅没有因本片在日本遭遇麻烦。实际上,他的人气因《鬼子来了》而直线上升,日本女性对他的评价尤高,《朝日新闻》和德间书店等许多媒体都为他做了专访。

《鬼子来了》放到日本去发行,姜文应该放心,因为日本观众只会在环环相扣的商业宣传下以“自信而理性”的态度纷纷涌入影院--他们是不是也像花屋一样隐藏着未爆发的狂气?投资商与发行方不会关心这个。至于中国本土,从劳苦大众到白领小资,可以想见的是大家也许会再度掀起“赵薇军旗装”般的热情。而电影什么时候能公映?大概这个问题已经无足轻重。(元曲)

映画生活BBS投票统计

5分21人 4分9人 3分6人 2分0人 1分0人

合计36人 平均分4.4

http://ent.sina.com.cn/r/m/2002-07-01/89644.html

19:25 | 查看全文 | 评论 (0)